x

点击菜单图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体恤我们的感受》-第十四章 寻找历史真相
网络分享/与主同行2021-07-07 10:59:59
音频播放⬇️

 

historytruth

 

第十四章 寻找历史真相

 

很明显,关于基督的人性,不可能有两个不一致的真理。然而,有些人试图协调两种立场,似乎分歧是无关紧要的一样。还有一些人认为这两种观点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

 

不管有什么好处,和解的努力似乎往往不大可能取得成功。相反,教会成员的强烈回应,以及一些神学家越来越尖锐的批评,表明这场争议远未结束。然而,从1986年到1994年这段时期似乎标志着传统基督论的某种复兴。

 

如果今天有大量的复临信徒确实不知道教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历史地位,那么当代研究人员们最近的研究现在也确实可以提醒他们。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百年史

 

第一项研究发表于1986年,是拉尔夫·拉森的《道成肉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一百年,1852-1952》。(注1)从纯粹的历史观点来看,这本书显然是关于这一主题的最完整的作。

 

拉尔夫·拉森曾在安德烈大学学习神学,后来在波士顿的安多弗-牛顿神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服侍40年,担任牧师、传道人、部门秘书、教士和神学教授。他退休前的最后一职是菲律宾神学院院长。

 

多年来,拉森系统地分析了1852年至1952年间教会的官方文献,仔细收集了与基督论有关的陈述。这样他就可以索引1200条引,其中400多条出自怀爱伦的笔下,并按时间顺序排列。通过这样做,拉森希望为1852年至1952年间,有关基督人性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仰提供证据。

 

拉森的目的不是做《圣经》或神学研究,而是简单地“确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所相信的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他们相信它。”(注2)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个争议的主要问题和主题:“道成肉身的基督是以亚当未堕落的人性来到地上,还是以堕落之人的人性来到地上?”(注3

 

首先,拉森试图清晰地定义先驱们所使用的关键表达,尤其是那些被怀爱伦所使用的表达,如“罪的本性”、“堕落的本性”、“遗传的有罪本性”等等(注4),并澄清“情欲”和“倾向(propensity)”取决于它们是属于基督的还是与祂的本性分开的。(注5)最后,他试图将怀爱伦写给W.L.H.贝克的信中的某些陈述置于其文学和历史背景之中。(注6

 

根据他收集的引,拉森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时代”,在此期间,“教会用同一个声音说话”(1852-1952),之后从1952年开始是“混乱的时代”(4部分)。最后三部分致力于强调基督论和救赎论之间的紧密联系。(注7

 

拉森对新神学的态度并不温和,这是不言而喻的。(注8)他认为新神学在《传道》、《教义问答》、《天意的运动》中的推广,具有“无法估量”的影响,给世界各地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带来困惑。这使人觉得怀爱伦的言辞自相矛盾,而且历史上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救赎论的教义上犯了错误。拉森宣称他的信仰是“基督论,基督的本性和救赎论,基督的救赎工作,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谈到其中一个时,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到另一个。当我们改变一个时,我们必然会改变另一个。”(注9

 

拉森的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来源。他的历史性和批判性分析对任何希望了解从1852年至1952年间教会全体一致的教导,以及发生在1950年代的变化之人,都是富有启发性的。

 

最后,拉森邀请读者去查证他的研究结果,而不是在没有个人性研究的情况下简单地接受或拒绝它。如果有错误的解释,他认为教会应该有勇气承认并纠正这些错误。(注10

 

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被要求表明立场

 

作为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成员(注11),我不能对不断发展的争议无动于衷,尤其是因为它的起源是建立在怀爱伦关于基督人性的许多陈述之上。我认为,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受委托负责怀爱伦的著作,应该像它在其它许多场合所做的那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12

 

19859月,我接受了在法国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院教授基督论课程的邀请。似乎有必要向我的学生介绍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说英语的世界里所发生的争议。为了他们的益,我准备了一本手册,那是法语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历史的初稿。(注13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培养解决问题的希望。我觉得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应该讨论这个问题,并就怀爱伦的基督论发表自己的声明。我向委员会主席肯尼斯·H·伍德建议,应将这一项目列入委员会年度商讨会的议程。(注14

 

我写于198679日的信,并不是建议尝试对怀爱伦的陈述进行新的解读,也不是建议对时下杂志上流行的这篇或那篇文章提出批评。相反,我建议要更仔细地查看怀爱伦自己的立场,以及她对同时代的人关于这一主题之教导的评价:瓦格纳、琼斯、普雷斯科特和赫斯格,她赞同这些人的立场。

 

肯尼斯·伍德在回信中告诉我,他同意我的建议,该项目将列入第四次商讨会的议程。然而,与此同时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秘书罗伯特·W·奥尔森告诉我,这不是一个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应该试图解决的问题。

 

“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从来没有发表过一篇关于基督论的论文。我想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在最终结论上意见不一致……考虑到我们中间至少有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这一事实,我觉得让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试图来决定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可能是不明智的。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便将自己置于与所有不同意我们的人对抗的位置。”(注15

 

然而,虽然罗伯特·奥尔森赞成在第四次商讨会中进行讨论的想法,但他希望陈述这两种观点。他本人提议提交一份文件,在这份文件中他将表达自己的观点。他没有等答复,就给我发了含有内容摘要的两封信,我在19864月和9月收到了这两封信。

 

罗伯特·奥尔森的观点

 

在他写于1986421日的信中,罗伯特·奥尔森为了我的益处总结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整个问题的关键方面,我个人的观点是,基督自己并没有遗传的罪的倾向(inherited tendencies to sin),但作为我的替身,祂能够体验我所有的感受,从而完全理解我所受试探的本质。”(注16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基督在出生时与我们其他人是不同的。【路1:35】为我解释了这个问题。祂出生时是圣洁的;另一方面,我出生时是不圣洁的。基督从来不需要悔改,但我们其他人则需要。我知道这个主题充满了许多我们确实无法理解的奥秘。然而,我确实相信,如果祂能将我的罪担当在祂身上,并在十字架上体验到灵魂丧亡的感觉,那么祂就有可能体验到我本性的邪恶倾向(natural bent to evil),而祂自己却没有这种倾向(bent)。”(注17

 

在他198693日的第二封信中,奥尔森再次切入问题的核心:“我正在特别思考耶稣是否从祂母亲那里继承了有罪倾向(sinful tendencies)的问题。伍德长老觉得祂确实有这些有罪的倾向(sinful tendencies);我的意见是祂没有,但在祂生命中的某些时刻,祂确实替代性地体验了拥有有罪的倾向(sinful tendencies)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我相信祂有时会以同样的方式替代性地承受我有罪的倾向(sinful tendencies),正如祂替代性地承受了我的罪责一样。如果我能解释一个,我也能解释另一个。也许我们在这里正在谈论一些无法解释的事情。”(注18

 

1986714日至24日,奥尔森在安德烈大学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了他的观点。在《传道》于19856月发表了两篇相互矛盾的文章,以及它们所引发的批评之后,基督的人性这一主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回应,奥尔森准备了一份三页的摘要,其中的问题仅仅通过使用新约中的经文和怀爱伦的著作来回答。

 

1989年,奥尔森出版了一本更为详尽的小册子《基督的人性》(注19),其格式与摘要相同。“这本小书的目的,”他写道:“是要准确地描绘出我们主的人性。因为怀爱伦如此了解耶稣,而且她甚至在异象中与祂交谈……我们从她的著作和《圣经》中作了大量的引用,但绝非详尽无遗。”(注20

 

由于这份汇编是以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名义编写的,其秘书试图尽可能地保持中立的态度。这本小册子对任何希望知道怀爱伦罗伯特·奥尔森问题回答人,是一个极好的来源。然而,由于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解释所提供作为答案的引因此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所讨论的基督论

 

第四次商讨会原定于1987123日至25日在弗吉尼亚州威廉斯堡举行。由于一场罕见的暴风雪使美国东海岸的交通瘫痪,会议在马里兰州哥伦比亚市举行。此外,它被缩短为只有一天,即124日的安息日。整个会议都致力于基督的人性问题,基于我的演讲,这是唯一可以展示的。

 

演讲的内容基本上是本研究的第二部分,专门讨论先驱们的基督论。(注21)它也包含了对新神学的批评,这将在本书的第五部分进行更详细的讨论。(注22

 

其它文件也已经拟定,但由于时间不够而无法呈现。然而,这些文献已列入第四次商讨会的大量记录之中。其中两项特别与我们的主题有直接关系,值得考虑。(注23

 

蒂姆·波伊尔和怀爱伦基督论的来源

 

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副秘书兼档案管理员蒂姆·波伊尔准备了一个比较研究,将怀爱伦的基督论与她显然借用了其措辞之作家的基督论进行比较。根据波伊尔的说法,这些资料有助于澄清怀爱伦的基督论。(注24

 

英国圣公会传教士亨利·梅尔维尔(1798-1871)是怀爱伦为写《基督,人类的榜样》这篇文章所借用的资料来源之一,该文章发表在188775日的《评论与通讯》上。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保留了《梅尔维尔布道》怀爱伦的个人副本。(注25)波伊尔发现梅尔维尔《为人的基督耶稣的降卑》这篇布道,在澄清怀爱伦关于基督人性的一些表达的意义上具有特别的价值。

 

根据梅尔维尔的说法,亚当的堕落有两个本的后果:(1)“无的软弱”(注26)和(2)“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就“无的软弱”而言,梅尔维尔将之包括饥饿、痛苦、软弱、悲伤和死亡。就“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而言,他将之理解为“罪的倾向(tendency to sin)”。在论述的最后,梅尔维尔总结道:“在堕落之前,亚当既没有‘无的软弱’,也没有‘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我们生来就有这两样,基督只承受了第一种,而不是第二种。” (注27

 

因此,“基督的人性不是亚当的人性,即亚当堕落之前的人性;也不是堕落的人性,即亚当堕落之后各个方面的人性。它不是亚当的人性,因为它有堕落之人无的软弱。它不是堕落的人性,因为它从未堕落到道德的不洁之中。因此,最正确的说法是:有我们的人性,但没有罪恶。”(注28

 

波伊尔还将怀爱伦的措辞与屋大维·温斯洛(注29)的措辞进行了比较,表明两者所使用的倾向(propensity)、障碍倾向(tendency这三个词的意义是相同的,并且与梅尔维尔的说法一致。波伊尔将怀爱伦的段落与温斯洛的基督论(注30)的段落放在一起,在温斯洛的基督论中,她明显借用了其词汇、表达方式,甚至概念。

 

但这是否意味着怀爱伦有着完全相同的观点呢?仔细检查证据,我们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温斯洛的论述中,他得出结论:在基督的人性中,“没有使任何堕落的原则或倾向(propensities)存在的诱惑;祂的本性中没有任何堕落的情欲和倾向(tendencies)的运作;因为,直到暴风将祂刮到地上的那一刻,在天上,没有天使站在宝座前比祂更纯洁更完美(《救赎主的荣耀》,第129132-134)。”(注31

 

在波伊尔提供的比较摘录中,怀爱伦使用了基本上相同的措辞,但将之应用在亚当堕落之前,而不是基督身上。“第一个亚当没有败坏的原则,没有败坏的倾向(corrupt propensities)或邪恶的倾向(tendencies to evil)。亚当就像上帝宝座前的天使一样完美无瑕。”(注32)在前面的引中,也与温斯洛的文本平行,关于耶稣的主题怀爱伦写道:“基督在这里所受的考验,比亚当和夏娃所受的严峻得多,因为祂取了我们堕落但没有败坏的本性,祂如果不接受撒但的话以取代上帝的话,就不会败坏。”(注33

 

的确,怀爱伦使用了其他神学家们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她使用它们来表达同样的事情。因此,例如,温斯洛断言,“我们的主暴露在试探之下,以及祂随之不屈服于其诱惑的能力,是建立在祂完全的人性的基础之上的。”(注34)怀爱伦使用了同样的表达方式:“基督完全的人性和我们可以藉着与基督联合来拥有的人性是一样的。”(注35)换句话说,当温斯洛把这一表达应用于基督从出生开始继承的人性时,怀爱伦说我们可以拥有基督所拥有的同样“完全的人性”。

 

对于梅尔维尔关于基督只有“无的软弱”的论点,有必要指出的是怀著检索显示她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个表达。当然,她确实多次提到过基督所承受的“软弱”,但从来没有将它们限定为“无的”。相反,她反复地说道:“基督承受了堕落人类一切的软弱。”(注36)或者“基督来到地上帮助世人的时候,承受了他们的罪孽和软弱。”(注37)因此,仅仅比较词汇和表达方式是不够的;它们的用途也必须经过验证。

 

D.A.德拉菲尔德证实怀爱伦的基督论 

 

第四次商讨会记录中的第三份文件是来自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一名资深人士D.A.德拉菲尔德的笔下。作为副秘书,他曾举办过预言之灵的研讨会,并撰写了大量涉及怀爱伦著作各个方面的文章,因此闻名世界。在欧洲,他和他的妻子之所以被特别铭记,是因为他们花了一年时间向教会教导预言的恩赐,也因为他写了一本讲述怀爱伦在欧洲不同国家拜访的书。(注38

 

为威廉斯堡准备的研究题目是:《真正先知的凭据》。在真正先知的凭据中,德拉菲尔德引用了【约一4:1-3】的经文,他认为这是基督徒见证的印。根据德拉菲尔德的说法,怀爱伦将基督论作为她永久的主题,正如怀爱伦著作索引所显示的那样。“在‘基督’一词下面,有87页的参考文献,都是关于那位道成肉身、无罪,并为人类之罪而死的基督。”(注39

 

德拉菲尔德写道:“每当我们研究道成肉身的主题时,我们都应该牢记我们的核心事实:即耶稣在真正的人的肉身中生活而取得了胜利——虽然是堕落的肉身,但没有败坏。”(注40)然后,根据怀爱伦的陈述,他明确指出:我们的主被试探,像人被试探一样。祂像人一样,有可能屈服于试探……基督在这里所受的考验,比亚当和夏娃所受的严峻得多,因为祂取了我们堕落但没有败坏的本性,祂如果不接受撒但的话以取代上帝的话,就不会败坏。”(注41

 

德拉菲尔德通过引用贝克的信强调了基督“堕落但没有败坏”的事实:“‘绝不要给人以任何印象,觉得基督有败坏的倾向(inclination to corruption)或痕迹,或者祂曾以任何方式屈服于败坏。……但愿每一个人都受到警告,千万不要采取立场把基督完全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因为不可能是那样。’(《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第5卷,第11281129)。”(注42

 

对德拉菲尔德来说,“耶稣完成了在祂之前没有其他人做成的事:过一种没有罪恶和污点的生活,在祂人类的肉体中没有败坏……甚至祂的敌人也承认祂是无罪的。彼拉多(23:14),他的妻子(27:19),还有魔鬼(1:24)也称耶稣为“上帝的圣者”。(注43

 

德拉菲尔德引用怀爱伦的一句话作为结论:“祂应付了曾袭击过亚当的一切试探,并战胜了这些试探,因为祂在人性中依靠上帝的大能……基督的生活表明堕落的人类藉着与神性的联合和交往所能达到的状况。’(《信仰的基础》,第219)(注44)德拉菲尔德表达了他的确信,这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先驱们的基督论。

 

乔治·R·奈特证实先驱们的基督论

 

在有关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的历史这一主题的论述中,乔治·R·奈特的那些论述尤其有价值。奈特是密歇根州安德烈大学的教会史教授,对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从运动诞生之日起关于基督人性的信仰,奈特显然可以给出一个客观的观点。他的大部分书籍都致力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历史的各个方面。(注45

 

促使他写有关基督人性的内容的作品是源于A.T.琼斯事件。完整的一章是专门用来详细分析琼斯关于基督本性的教导。(注46)但这里特别有趣的是奈特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历史的综合评论。他证实:“瓦格纳、琼斯和普雷斯科特……会使基督就像亚当的所有其他儿女一样——包罪的倾向(tendency to sin)——这一观念成为他们因信称义教义的核心特征。”(注47

 

但是,他指出:“他们对基督本性的看法在19世纪90年代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中并没有引起争议。这是一个普遍接受的神学上的非论题。但在20世纪50年代,当它成为这一问题两个立场上的许多复临信徒们的神学主题时,这一切都改变了。”(注48

 

M.L.安菊生20世纪50年代本会最重要的神学家之一,他认为基督‘有罪’本性的教义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石’之一。他提出,要改变这种立场,不仅要放弃历史复临信仰,还要放弃对怀爱伦证言的信心。许多人追随了他的脚步。教会的其他人相信,一个对基督的合宜的基督信仰必须认识到,祂在罪的倾向(tendencies toward sin)上与其他人不同。三十年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这个话题上经历了一场口水战。”(注49

 

“直到20世纪50年代,基督的本性才成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圈子里有分歧的问题。在此之前,本会的作者们一直与琼斯、瓦格纳和普雷斯科特相当和谐,认为基督是以人的肉身而来的,就像堕落的亚当一样,具有人类所有罪的倾向(tendencies to sin)。”(注50

 

根据奈特的说法,有两个因素推动了20世纪50年代的神学变革。其一是1955年发现了怀爱伦写给W.L.H.贝克的信。另一个因素是某些教会的领袖“对某些福音派的批评很敏感,这些批评认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有罪倾向(sinful tendencies)’的基督论合宜的。”(注51

 

然而,奈特说,账簿的另一边有很多怀爱伦的声明,肯定基督“取了我们有罪的本性”,甚至“祂自己取了由于罪而退化和污损的堕落、受苦的人性。”并且还补充说:“这些不是孤立的声明。”在给贝克写信的同一年,她写道:“基督取了堕落的人性。”(注52

 

奈特最后说:“毫无疑问,怀爱伦相信基督在道成肉身时,取了堕落、有罪的人性。然而,不管它由什么组成,很清楚的是,它不包括任何邪恶的犯罪倾向(evil propensities to sin)——自私、自爱等等的‘蒺藜和荆棘’。” (注53

 

要查明奈特在这个主题上的个人观点是不容易的。然而,他作为历史学家的客观分析证实了历史基督论的支持者一直主张的观点。他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说他自己相信什么,而是确认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最初所相信的,然后解释他们的基督论在20世纪50年代是如何发生根本变化的。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信仰》中的《圣经》论述……

 

1980年全球总会会议期间,拟定了一份新的信仰声明。自1872年第一次的信仰宣言以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领袖们好几次意识到有必要重申他们的基本信仰,以使之更加明确。为此目的,全球总会传道协会主动提出,在1988年出版并被翻译成世界上许多主要语言的一本书中,作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27个基本信仰的圣经阐述”(注54)。

 

不同的作者被挑选来准备文章,而一个由从世界的10个分中选出的194人组成的委员会,被委托对每一章进行评论。一个由27位教会领袖、神学家和牧师组成的小型委员会定期开会监督这本书的编写工作。(注55

 

尽管这本书看上去像是一份官方声明,但编辑们还是谨慎地强调:“虽然这本书不是官方投票的声明——只有全球总会在世界性的会议上才能提供——但它可以被视为代表全球复临信徒所珍和宣扬‘在耶稣里的……真理’(4:21)。”(注56

 

由于意见分歧,在1980年全球总会会议上投票通过的宣言,避免以精确的方式定义基督的人性。它只是确认耶稣是“永远真正的上帝”和“真正的人”。 “祂是从圣灵受孕的,由童贞女马利亚所生。祂作为一个人生活并经受试探,但却完美地表现了上帝的义和爱。”(注57

 

然而,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信仰》的第四章中发现的相关部分,并不缺乏基督论各方面的精确细节。特别是,基督的人性在这里以一种系统的方式从《圣经》经文详尽阐述而来。耶稣被表达为“真正的人”。(注58)“祂可以通过祂的母亲获得真正的人性”;“在祂整个的童年时期,祂都顺从祂的父母(2:51)”;“人子这个名称强调了祂通过道成肉身而与人类的团结。”(注59

 

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被明确地解决了:“祂(基督)在多大程度上与堕落的人类等同,或变得与堕落的人类相同?正确看待‘成为罪身的形状’或有罪的人这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基督教会的历史,不准确的观点会带来讨论和冲突。”(注60

 

这一章使用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统教导的典型表达:“祂以人性遮掩了祂的神性,祂成为‘罪身的形状’,或‘有罪的人性’,或‘堕落的人性’(参考8:3)。这绝不表明耶稣基督是有罪的,或参与了罪的行为或思想。虽然祂成为了罪身的形像或形状,但祂是无罪的,并且祂的无罪是无可置疑的。”(注61

 

耶稣的人性与亚当堕落之前的人性并不相同。“基督所取的人性,与亚当未堕落的本性相比,在体力和脑力方面都有所下降——尽管如此祂并没有犯罪。当基督取了承受罪之后果的人性时,祂受制于所有人都经历过的软弱和劣势。祂的人性‘被软弱所困’或‘被软弱所包围’(5:2,KJV;8:17;53:4)。(注62

 

英国圣公会主教亨利·梅尔维尔作了如下陈述:“基督的人性不是亚当的人性,即亚当堕落之前的人性;也不是堕落的人性,即亚当堕落之后各个方面的人性。它不是亚当的人性,因为它有堕落之人无的软弱。它不是堕落的人性,因为它从未堕落到道德的不洁之中。因此,最正确的说法是:有我们的人性,但没有罪恶。”(注63

 

最后,关于试探的问题,“祂经受试探的方式证明祂是真正的人。基督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4:15,KJV),这表明祂是与人性有份的。试探和犯罪的可能性对基督来说是真实的。如果祂不能犯罪,那么祂便不是人,也不是我们的榜样。基督取了人性,及其一切的弱点,包括屈服于试探的可能性。”(注64

 

为了强调基督所受试探的事实,文中引用了两位著名神学家的陈述。“我们同意菲利普· 沙夫的观点,他说道:‘如果祂(基督)从一开始被赋予了绝对的无罪,或犯罪的不可能性,那么祂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也不能成为我们效仿的模范:祂的圣洁,将是一个附属或外在的礼物,而无法成为祂自己获得的行为和内在的美德,而且祂的试探将会是一个不真实的表演。’卡尔·乌尔曼补充道:‘无论如何解释,试探的历史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希伯来书》中所说的‘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也将是毫无意义的。’”(注65

 

在这些陈述之后,人们惊讶地读到“基督的人性被描绘成无罪的”;“耶稣基督取了我们的本性及其一切的软弱,但祂没有遗传的败坏或堕落,以及实际的罪恶。”或者再次,“耶稣没有邪恶的习性或倾向(evil propensities or inclinations),甚至没有罪恶的情欲。”(注66

 

耶稣当然没有这类东西。祂给了我们“一个无罪生活的榜样”。(注67)但这是在“人类堕落的本性”(注68)中完成的,这种本性遭受了“普遍的遗传规律所造成的后果”(注69)。虽然祂没有邪恶的倾向(evil inclinations),但是“祂知道人本性的倾向(inclinations of the natural heart)是如何强烈。”(注70)当怀爱伦宣称“基督承受了堕落人类一切的软弱”(注71)时,为什么要和梅尔维尔一起谈论“无的软弱”呢?

 

无论如何,《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信仰》其它方面所提出的基督论证实了堕落之后的立场。然而,通过将基督的遗传只局限于身体上的后果——“无的软弱”(注72)——作者们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偏离了传统的立场。通过这样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信仰》建立了一种有关基督人性的折衷的解释,罗伊·亚当斯试图通过他在《复临评论》中的文章,以及他的书《基督的本性:帮助一个因完全而分裂的教会》来宣传这种解释。

 

罗伊·亚当斯试图重新引发争论

 

在八十年代的争论之后,《复临评论》发表了一系列由诺尔曼·R·格利撰写的六篇文章,标题包括《模范或替身,我们如何看待耶稣重要吗?》和《同心协力》。这些文章包括一些明显属于他自己的概念,例如“耶稣替代性地为我们成为罪”;“耶稣没有经历像我们一样的试探,因为祂的本性与我们不同”;以及怀爱伦“从两个方面看待基督的使命。她谈到了堕落之前和堕落之后的方面。”(注73

 

1990年春天,《复临评论》的编辑助理罗伊·亚当斯发表了三篇社论,重新引发了这场争论。这些社论都是关于当前的一个问题:基督是与亚当(堕落之前)相同,还是与罪人相同,题为《与亚当相同,还是与我们相同?》(注74“如果我们要研究一个深奥的题目,”亚当斯引用了怀爱伦的话,“我们可以把思想集中在天地间最奇妙的事,就是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注75)“这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义。没有它,”亚当斯宣称,“整部《圣经》将成为毫无意义的文献,没有任何意义。”(注76

 

“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问题,与我们的基督教先驱们在早期几个世纪所面临的问题相似——《圣经》中没有任何明确的陈述。这就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这个问题上如此倚重怀爱伦著作的原因。”(注77

 

亚当斯表明,怀爱伦一方面坚定地断言,基督在凡事上都与我们相同,另一方面,祂同时又“不同于我们”。困难在于这个明显的矛盾。“如果基督真的成为了人,祂如何能绕过罪的普遍玷污呢?”(注78

 

为了解释这一悖论,亚当斯求助于英国圣公会牧师亨利·梅尔维尔,后者断言堕落的两个基本结果是(1)“无的软弱”和(2)“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现在,根据梅尔维尔的说法,“在堕落之前,亚当既没有‘无的软弱’,也没有‘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我们生来二者都有,而且……基督所取的是第一个,而不是第二个。”(注79)和梅尔维尔一样,亚当斯总结道:“道成肉身的基督既不与堕落之前的亚当相同,也不与我们相同。祂是独一无二的。”(注80

 

这是亚当斯在他1994年出版的有关基督本性的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注81)在批判了琼斯和瓦格纳传统中一些“反叛弟兄们”的基督论,以及安菊生对新神学的尖锐回应之后(注82),他提出了他社论中包含的思想。(注83)他特别详细地重述了梅尔维尔的解释。而且,他也像蒂姆·波伊尔一样,认为怀爱伦使用了同样的表达方式,一定赋予了它们同样的含义。(注84

 

像他之前的其他人一样,亚当斯通过大量引用怀爱伦给贝克的信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此外,他指出他的解释与他的神学院老师们的解释相一致。(注85

 

我们认识到罗伊·亚当斯的解释,相当地代表了现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大部分人所持的立场。然而,如果断定世界各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一观点,那就错了。

 

欧洲的情形

 

正如我们所展示的(注86),直到20世纪50年代,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南欧分会各个国家的基督论与教会的教导大体上是一致的。从那时起,尽管在讲英语的复临信徒的印刷品中,基督的人性问题得到了重视,但在大西洋彼岸还没有出现任何争议。除了少数专家外,并没有多少复临信徒沉迷于阅读英文神学书籍。此外,对这个问题的微妙之处感兴趣的专家更是凤毛麟角。1969年,《复临评论》的编辑让·凯索是第一个将新神学的要素公之于众的人。(注87

 

同样,讲法语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家之阿尔弗雷德·沃谢(注88),也发表了一篇关于“基督的神人双重本性”的文章,他在文中分析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各种思想趋势。(注89)在这篇文章中,他唯一的个人评论是关于“形状”(likeness这个词的,对他来说,“形状”并不是“同一性的同义词”。“如果有人认为耶稣取了一个有罪的本性,这唯一地表明祂接受了试探的真实性和犯罪的可能性。”(注90)阿尔弗雷德·沃谢似乎并不关心基督拥有的是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还是堕落之后的本性。甚至在他的杰作《救赎的历史》中,他也满足于肯定祂的人性和祂所受试探的纯粹的真实性。(注91

 

很难精确地确定欧洲的牧师和教会成员是在什么时候知道这种新神学的。(注92)许多国家的牧师都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科隆日神学院中接受培训(注93),在其教学中,相继到来的老师们提出了两种思路:拉乌尔·狄伦,直到1963年他前往安德烈大学;乔治·史蒂芬尼,从1967年到1980年;以及我,从1960年到1970年,从1985年到1998年。

 

当最近与拉乌尔·狄伦取得联系时,他向我保证,他对基督人性的观点在本质上与爱德华·赫彭斯托尔所表达的观点完全相同。换言之,基督取了亚当堕落之后的本性,但并没有与罪的自然倾向有份(natural tendencies to sin)——一种与罪的肉体相似,但并不完全相同的肉体。(注94)至于乔治·史蒂芬尼的观点,由于他最近的一本书:《寻找基督的发现》,我们现在有了书面的和非常详细的内容。(注95

 

乔治·史蒂芬尼紧随先驱们之后

 

乔治·史蒂芬尼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科隆日--萨里夫神学院学习神学,并获得了日内瓦大学哲学研究生文凭。经过数年的教学,他在法国和比利时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担任了18年的牧师-传道士。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演说家,有时他的哲学和《圣经》主题吸引了大批听众。1967年,他被邀请成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科隆日--萨里夫神学院的神学教授,后来在1970年至1980年期间,他被委托担任神学院的领袖。1985年至1990年,他继续担任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瑞士-法国区会会长和欧洲-非洲会秘书长。

 

虽然他写了许多文章,并协助编辑了几部已出版的作品,但他不得不等到退休之后才开始写他的《发现基督》一书,这代表了他一生知识的收获和属灵的沉思。这些是以基督论的形式在两个层面上呈现的。首先是一个“较低的基督论”,根植于历史,使我们能够在祂地上的生活中发现基督。然后,在第二个层面上,是一个“较高的基督论”,这是我们对基督信心的启示。他作品中的这一部分是特别有趣的,因为它直接涉及道成肉身,它的含义和后果。(注96

 

所遵循的方法是每一个基督论经文进行系统性注释,从《约翰福音》的序言开始,接着是保罗书信的关键段落。它是一个完全建立在研究《圣经》启示基础上的基督论。这项研究向读者展示了“耶稣在道成肉身之前是上帝”以及“祂在降卑之前不可避免地仍然是上帝”。(注97)“但在基督里,上帝亲自来与我们同住。祂成为了人,是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亚当。因此出现了一个问题,无疑是微妙但合理的:耶稣与我们的等同到底到了什么程度?祂取的是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还是亚当堕落之后的本性?”(注98

 

乔治·史蒂芬尼断然否决了基督拥有一个与堕落之前的亚当相同的本性的观点。保罗的“成为罪身的形状(或相似)”这一表达并不是指着亚当堕落之前说的。但是,“仅仅谴责这两种情况之间的差异是不够的,两个亚当所经历的情况——是相当明显的。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的是,他们并不是生活在同样的肉体之中,也不是生活在同样的本性之中。”(注99

 

“因此,说耶稣生活在与亚当堕落之前的肉体相似的肉体中,这与神圣的启示是不一致的。但如果暗示祂与堕落之后的亚当是完全一样的,那将会是另一个错误。我们通过想要简单地定义耶稣的本性与亚当的关系,堕落之前或之后,而将自己束缚在错误的备用选择之中。一个巨大的本质差异将耶稣与人区分开来,人存在论成为与上帝隔绝的罪人。”(注100)“耶稣不仅仅是上帝;祂不仅仅是人。祂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占据了一个不同的位置,一个新的位置。”(注101

 

但是,“基督的肉体和祂内在的倾向(inner inclinations)究竟是什么?祂与我们的等同延伸得有多深?”(注102)为了使人类的状态焕然一新,祂必须完全承受它。纯粹的外在相似与保罗的声明是不一致的,保罗宣称上帝差遣祂的儿子成为罪身的样式(8:3,钦定本)。“上帝藉着耶稣基督在这种肉体中定了罪案,使徒保罗的论证只有在一个正式的条件下,只有在认识到耶稣曾在与我们同样的处境之下抵挡过,才有价值。不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所有的推理都是错误的,结论是不可接受的: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有罪的本性,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8:4)”(注103

 

“如果耶稣没有与我们处在同样的条件之下面对试探,”史蒂芬尼断言,“斗争将是不平等的,祂的榜样也是不充分的。”(注104)但基督所借以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的圣灵的能力,是提供给一切因信而接受祂之人的。因此,“感谢耶稣基督,圣灵为我们作成同样的工,正如祂为上帝的儿子所成就的一样。”这就是福音的一个重要方面……知道因其领袖亚当而被连累的人类,可以藉着一切都在祂里面更新了的耶稣基督而重生,这是多么令人欣慰。”(注105

 

威廉·G·约翰逊尝试调和

 

在《复临评论》上发表的五篇系列社论中,主编威廉·G·约翰逊试图在他的文章《我们无与伦比的救主》中平息有关基督人性的争论。(注106)“我写这些社论的目的并不是试图证明一方是‘对的’,另一方是‘错的’。我希望通过公平地提出每个阵营的关注点,并表明我们终究有多少共同之处,将我们大家都吸引在一起……我不指望改变每一个人的想法;我的目标是唤起我们这班子民的智慧和常识,我对他们充满信心。”(注107

 

在指出复临信徒承认耶稣基督完全和永恒的神性之后,约翰逊强调祂的人性也同样重要的事实。但这正是当代复临信徒争论的焦点所在。约翰逊客观地概括了这两种观点,然后问道:“关于耶稣的人性,《圣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注108)他的回答正是他在《希伯来书》一书中给出的回答。(注109)“新约对这一特定争论点的沉默是震耳欲聋的。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教会,我们在我们的基本信仰上是明智的,不要试图比《圣经》更严密地定义基督的人性。”(注110

 

“但是怀爱伦告诉了我们关于耶稣的什么事?”(注111)约翰逊问道。她在强调祂的神性时,也同样地强调了祂的人性,以及这两者不可思议的联合。“祂经历了悲伤、苦难和试探;祂的考验是真实的——祂冒着失败和永远丧亡的危险。但祂始终是完全无罪的:祂是我们无与伦比的救主。”(注112

 

尽管怀爱伦鼓励我们去研究耶稣的人性,但是她也煞费苦心地提醒我们要非常小心地去做:“在考虑基督人性的时候,你们要极其小心。”但是关于祂的本性是亚当堕落之前还是之后的本性,她说了什么呢?为了知道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她没有写什么,以及她写了什么。”(注113

 

怀爱伦曾多次提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息的“基础”或“支柱”,但从未提及基督的人性是其中之一。此外,我们很容易找到怀爱伦的陈述来支持这两种观点。事实上,约翰逊指出,怀爱伦断言:“虽然耶稣成为真正的人,并且经历了我们的经历,但祂在一些关键方面与我们不同。祂是神-人;祂不像我们一样有情欲、邪恶的倾向(bent to evil)和罪的倾向(propensities to sin)。祂和我们相同;然而祂又与我们不同。只有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公正地对待她。”(注114

 

约翰逊说,这些争论往往没有触及真正的问题——罪的本质。“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是:罪的概念。那些想要更清楚地了解耶稣人性的人,如果他们停止争论耶稣是以人类堕落之前的本性还是堕落之后的本性而来,并花时间研究《圣经》中关于罪本身的说法,他们就会得到更进一步的理解。”(注115

 

约翰逊坚持认为,《圣经》并没有把罪的定义限制于违背律法。“保罗以透彻的分析,将罪描述为一种力量,一种内住的原则,一种状态——住在我里头的罪’(7:14-20)。所以不仅我们的行为是有罪的:甚至我们的本性也是与上帝争战的。”(注116

 

“耶稣有这样的本性吗?不。如果祂有,祂自己也会需要一个救主。祂没有邪恶的倾向(propensity to evil),也没有使祂易受试探的道德本性上的扭曲。祂是完全无罪的一位——无论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祂的内心方面。祂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7:26)。”(注117)“但我需要一位与众不同的救主,一位与罪的问题无关,自己也不需要一位救主的救主。我的救主不仅必须要摆脱罪的污染,而且必须是上帝自己!只有上帝能除去我的罪。”(注118

 

约翰逊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当然值得称赞。毫无疑问,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于《圣经》对罪的概念的定义。否则,在基督所取的堕落、受苦和退化的人性与人人都认为纯洁、圣洁和无罪的本性之间的明显矛盾,将无法找到一种能够调和这两种截然相反之观点的解释。

 

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仅说明基督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不够的。(注119)每一个复临信徒都相信耶稣是无罪的,在祂里面没有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ies),并且只有在这种状态下,祂才能成为我们的救主。我们还必须说明,祂如何能像我们一样,在与有罪的肉体一样的肉体中凡事受试探,却没有犯罪。这恰恰就是问题的本质。但是当问题解决之后,基督将会更真实地显现为我们无与伦比的救主。

 

杰克·塞奎拉和罪的问题

 

在他的《超越信仰》(注120)一书中,杰克·塞奎拉在《圣经》对罪的定义中寻找有关基督人性问题的解决方案。正如书名所暗示的,作者希望引导他的读者“超越信仰”,走向“永远之福音的应许、能力和真实”。

 

塞奎拉对救赎论比对基督论更感兴趣;他试图“以新的眼光看待救赎计划”。(注121)但是由于一个人不能在不谈到祂的位格的情况下谈到基督的工作,塞奎拉不得不在基督的人性和罪的本质上采取立场。对他来说,“福音是上帝解决罪的问题的方法。所以,我们开始研究福音时,要首先理解罪,这一点很重要。太多时候,我们试图理解上帝在基督里为我们准备的解决方案(福音),却没有首先认识到问题的全部范围……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我们在本性和行为上的完全有罪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上帝的解决方案。直到我们理解罪的堕落本性,我们才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转而信靠基督为我们唯一的义。因此,只有在充分认识罪的背景下,福音才有意义。”(注122

 

然后,塞奎拉追溯了罪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后裔,我们都是罪的奴隶。我们生来以自我为中心,我们本性的倾向(natural inclination)是想要独立于上帝而生活(参见约8:34;1:20-23;6:17)。”(注123)《旧约》中使用了达十几个不同的词来形容罪。但是在【诗51:2,3】中,我们发现基本的概念是用三个关键词来表达的:罪孽、罪和过犯。“1.罪孽。这主要不是指一种罪恶的行为,而是指一种罪恶的状态;我们天生在灵性上是‘弯曲的’(参见诗51:5;53:6;64:6)2.。字面意思是‘没有达到目标’。这指的是我们未能达到上帝的理想(参见罗3:23;7:15-24;1:4-6)3.过犯。这是蓄意违反上帝的律法,是故意不顺从的行为(参见约一3:4;7:7-13)。”(注124

 

在评论【赛53:6】时,塞奎拉写道:“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走迷了路,因为我们都随从本性的弯曲‘偏行己路’。其次,这种跟随我们自己道路的倾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是加在我们罪的担当者基督身上的罪孽。当祂在十字架上‘在肉体中定了罪案’(8:3)时,祂所定的就是这种对罪的倾向。”(注125

 

上帝差祂的儿子成为有罪的肉体,不是要向祂的儿女证明他们也能同样遵守上帝的律法,也不是要为他们做榜样,乃是要把他们从罪中解救出来。“基督论教义的核心是一个荣耀的真理,即基督取了人性,这样祂就可以成为世界的救主。只有对那些首先接受祂为救主的人而言,祂才是一个榜样。”(注126

 

在解释了为什么道成肉身之后,塞奎拉也考虑了如何道成肉身。“基督是如何以祂的人性拯救人类的?”这是替代性地,即基督代替人类行事,还是实际性地,即基督取了人类堕落的本性?塞奎拉选择了后者,拒绝接受替代性的代替的观点,他声称,这“使福音变得不道德”。一个无的人应该代替一个有罪的人死去是不可接受的。此外,它很容易将福音简化为“廉价的恩典”。(注127

 

根据塞奎拉的说法,“基督以祂的人性,实际地拯救了男男女女——而不是替代性地。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教导说,基督取了亚当堕落之后的人性。他们认为,既然基督来为要拯救堕落的人类,祂就必须取有罪的人类需要被救赎的本性。这样,基督将祂自己与我们堕落的人类团体等同,使祂有资格成为第二个亚当,并合法地获得了成为我们替身的权利。”(注128

 

对塞奎拉来说,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在祂的人性中,与我们堕落的人性完全一样。当然,“正如我们所知,《圣经》教导基督实际上确实取了我们被定罪的有罪人性。但祂却完全击败了在有罪的人性中居住的‘罪和死的律’(8:2),然后将它钉在十字架上。如果基督同意了祂所取本性的罪恶欲望,即使是在一个念头上,那么祂自己就会成为一个需要救主的罪人。这就是为什么,在讨论基督的人性时,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将祂的思想或祂的选择拖入罪中,或说祂‘拥有’一个有罪的本性。”(注129

 

关于罪的问题,塞奎拉强调我们不应该超越《圣经》所说的。“我们不能教导说,在亚当里,所有的人类也继承了他的罪责。这是奥古斯丁所提出并被罗马天主教会所采纳的‘原罪论’的异端学说。从律法的意义上说,罪责总是包括个人的意志或责任,上帝不会让我们个别地为我们别无选择的事情负责。只有当我们个别地、有意识地、蓄意地、固执地,并且在根本上拒绝在基督里永生的礼物时,罪责、罪的责任和第二次的死才会成为我们的(参见约3:18,36;16:15;2:1-4;10:14,26-29)。”(注130

 

塞奎拉的基督论只是他关于罪人如何“在基督里”得救的神学的基础。他反对代赎的非传统立场被证明是有争议的,但他显然支持传统的基督论,他的观点是基于《圣经》而不是怀爱伦。

 

怀爱伦关于基督人性的最新声明

 

我们以怀爱伦的一份早期声明开始了这项以150年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为主题的历史研究。我们将用她后来的一个声明为这段历史画龙点睛。这个有趣的声明是最近才被发现的,它涉及了这个问题中最具争议的部分:基督是否受到人类所有的“邪恶倾向(evil tendencies)”的影响,或者祂是否从其中被免除。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乔治·奈特的观点,即怀爱伦从未使用过“有罪的倾向(sinful tendencies)”这个词来形容基督的人性。根据奈特的说法,正是“普雷斯科特、瓦格纳和琼斯关于基督人性之倾向(tendencies)的教导”,“在90年代中期弥漫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氛围中。”(注131)但这封新发现的信引发了一个问题,即她是否使用了一个更强有力的措辞。

 

1994217日的《复临评论》宣布,最近刚刚发现了一封怀爱伦之前未发表的信。(注132)这封信写于1903829日,地点是加利福尼亚州圣赫勒拿的榆园,收件人是J.H.凯洛格医生。(注133)看来这封信可能从未被寄出,就像怀爱伦在等待1902年至1908年间与凯洛格的争论将如何发展的时候,保留了几封其它信件一样。不管是什么原因,这封信,或是它的副本,都被归错档了。档案管理员蒂姆·波伊尔在199312月十分偶然地发现了它。当发现它的消息公布之后,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向任何想拥有它的人提供了一份副本。

 

就像怀爱伦的大多数信件一样,它涉及了各种各样实用性的问题。但其中有一段提到了基督的人性,在这方面特别重要。怀爱伦在校对她讲述的耶稣所取的堕落人性的一段话时,对打印出来的文字做了几处手工修改。这些手写的更改包括在下面的斜体部分。她的书写样本证明了她对一个特别敏感和容易被误解之问题的清晰度的关注。以下是有关段落:

 

“当基督首先告诉天军祂降世的使命和工作时,祂宣布自己要放下祂崇高的位分,道成肉身来执行祂神圣的使命,而事实上祂是无穷上帝的儿子。及至时候满足,祂就从最高统帅的宝座上下来,放下祂的王袍和冠冕,以人性披覆祂的神性,来到世间以身作则,说明人应当怎么做才能战胜仇敌,并在天父的宝座上与祂同坐。祂作为一个人来应付和忍受人类所继承的一切邪恶倾向(evil tendencies),这些邪恶的倾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摧毁祂的信心,祂让自己受那被赶出天庭的叛徒撒但怂恿的人所攻击。”(注134

 

这篇文章与怀爱伦在《早期著作》中发表的内容相似。(注135)在那里,她第一次使用“人类堕落的人性”来描述基督所取的本性。在1903年的声明中,她想要更加精确。起初她是这样写的:“祂作为一个带着人类所继承的一切邪恶倾向(evil tendencies)的人而来,祂让自己受那被撒但怂恿的人所攻击。”这似乎是对一个忍受“一切邪恶倾向(evil tendencies)”之人性的明显支持,但基督从未屈服于此。

 

但是显然,怀爱伦在重读打印出来的文字时,觉得这不是她想表达的想法。所以她加上了上面斜体的两个手写短语。加上行间插写的文字,这段话将改为:“祂作为一个人来应付和忍受人类所继承的一切邪恶倾向(evil tendencies),这些邪恶的倾向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来摧毁祂的信心,祂让自己受那被撒但怂恿的人所攻击。”有些人会说,这一修正是意义上的重大改变,使它似乎在说明邪恶的倾向(evil tendencies)是出现在其他反对基督之人身上的,尽管这是有争议的。

 

在发表这篇重要的文章时,《复临评论》的编辑写得相当恰当:“怀爱伦著作的学生将会对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感兴趣。他们将观察到她是如何注意不被误解的,并在阅读打印的草稿后,自己动手修改,试图使她的意思更清楚。这句话将在她所写的许多关于耶稣人性的其它声明中占据一席之地。”(注136

 

根据当时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主席保罗·戈登的说法,“任何一封或几封新的信件都不可能显著改变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对她(怀爱伦)之教导的理解。我们已经收集了她的大量著作,包括书籍、信件、日记和手稿,我们有信心知道她所相信的是什么。”(注137

 

在下面的段落中,怀爱伦解释了基督得胜“邪恶的倾向(evil tendencies)”的秘诀。“作为人类的元首,基督在世上过言行一致的完美生活,遵行祂天父的旨意。当祂离开天庭时,祂宣布了祂所要完成的使命。祂说:‘看哪,我来了!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我的上帝啊,我乐意照你的旨意行。’祂心中的最高思想总是‘不要按我属人的意思行,乃是要按你的意思行。’这是祂在所有言行中所遵循的绝对正确的原则,也塑造了祂的品格。”(注138

 

因此,我们的主基督耶稣已经征服了“人类所继承的一切邪恶倾向(evil tendencies)”,“给了我们一个榜样,说明如果男男女女被接纳为祂的门徒,并且持守他们起初的信心,始终不渝,必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注139)因为“在祂全部的经历中,在祂在世上度过的三十三年期间,基督被人类家庭所受的一切试探所困扰;然而祂却没有一个罪恶的污点。”(注140

 

在完成了一项包含150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的研究之后,我们的目的是将迄今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并为评估不同的立场奠定基础。最终,我们希望提出一种与《圣经》的教导相协调的基督论,并调和不同的观点。

 

参考文献和注释

 

1.拉尔夫·拉森,《道成肉身》。

2.同上,第7页。

3.同上。

4.同上,第15-21页。

5.同上,第22-28页。

6.同上,第29-31页。

7.参见19896月的《传道》,赫伯特·E·道格拉斯和埃里克·C·韦伯斯特对拉尔夫·拉森这本书的两篇书评。

8.拉森,第224-264页。

9.同上,第281页。

10.同上,第297-300页。

11.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是由怀爱伦本人在1912年创建的。她指定了5个托管人。1950年,这一数字增加到7个,1958年增加到9个,其中1个代表南美,1个代表欧洲。从1970年到1990年,我有幸被选为欧洲20年来的被任命者。

12.参见来自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可用的文献》,华盛顿特区,19825月。这本小册子建议,不同的出版物准备更正对怀爱伦著作的某些错误解释:关于圣所、关于查案审判、关于健康改革或反对抄袭指控。

13.这份教学大纲,《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的历史》,由大约120页的测谎页面组成,是为参加基督论课程的学生准备的。

14.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商讨会是托管人与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的年度会议,为要研究与怀爱伦著作有关的问题,并制定扩大其影响力的计划。

15.罗伯特·W·奥尔森,1986421日的信。

16.同上。

17.同上。

18.布鲁诺·W·斯坦威,他的打印稿研究《自1950年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有关基督人性的教义》的附录。

19.罗伯特·W·奥尔森,《基督的人性》(华盛顿特区: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1986)

20.同上,第3页。

21.《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第四次商讨会的文献》。这项研究发表在1989年第二季度的法国期刊《服务》上,题目是《基督的人性》,第13-30页。

22.参见本书第1516章。

23.参见《第四次商讨会文献》,标题为《基督的人性》。

24.同上,蒂姆·波伊尔,《怀爱伦的基督论与她的文学来源的比较》,第99-104页。另见《传道》,198912月。

25.亨利·梅尔维尔,《布道》(纽约:斯坦福与剑出版社,1844)。参见《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第四次商讨会》,第105-115页。

26.波伊尔,第100页。

27.同上,第101页。

28.同上。

29.屋大维·温斯洛,《救赎主的荣耀》(伦敦:约翰·法夸尔·肖,1855)。怀爱伦将这本书收藏在她的私人图书馆里。

30.同上,第129132-134页。引自波伊尔,第101102页。

31.波伊尔,第102页。

32.《怀爱伦信函》1899年第191号,《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1卷,第1083页。引自波伊尔,第103页。

33.《怀爱伦文稿》1890年第57号。引自波伊尔,第103页。怀爱伦在其它几个语境中,在两个亚当之间也建立了同样的对比。参见本书第3章。

34.温斯洛。引自波伊尔,第102页。(斜体提供。)

35.《怀爱伦文稿》1890年第57号。引自波伊尔,第103页。

36.怀爱伦,《历代愿望》,第117页。

37.怀爱伦,《信息选粹卷一》,第267268页。

38.D.A.德拉菲尔德《怀爱伦在欧洲》(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75)

39.D.A.德拉菲尔德,《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第四次商讨会文献》(打印稿)

40.同上,第130页。(《怀爱伦文稿》,1890年第57)

41. D.A.德拉菲尔德,《第四次商讨会文献》。

42.同上,第131页。

43.同上。

44.同上,第131132页。

45.乔治·R·奈特的主要作品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谬见》(1985);《从1888年到叛教,A.T.琼斯的案例》(1987);《愤怒的圣徒》(1989);《我对上帝的牢骚》(1990);全部由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出版。

46.奈特,《从1888年到叛教》,第132-150页。

47.同上,第133页。

48.同上。

49.同上。

50.同上,第140页。

51.同上。

52.同上,第141页。

53.同上。

54.《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信仰》。

55.同上,第5页。

56.同上,第4页。

57.同上,第36页。

58.同上,第45-50页。

59.同上,第46页。

60.同上。

61.同上,第4647页。

62.同上,第47页。

63.同上。

64.同上。

65.同上,第4849页。

66.同上,第49页。

67. 怀爱伦,《历代愿望》,第49页。

68. 怀爱伦,《早期著作》,第150152页。

69. 怀爱伦,《历代愿望》,第49页。

70. 怀爱伦,《教会证言》,第5卷,第177页。

71. 怀爱伦,《历代愿望》,第117页。

72.《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信仰》,第47页。

73.诺尔曼·R·格利,《复临评论》,1990118日、25日和21日、8日、15日、22日。参见唐纳德·卡尔·肖特,《与祂的兄弟……相同》(由作者出版,1991)。他严厉地批评了这些文章,强调了它们在教会中心所造成的混乱;然后为传统基督论的基本思想辩护。

74.罗伊·亚当斯,《复临评论》,1990329日;1990419日和26日。这三篇社论最早发表在19884月和5月的《加拿大复临通讯》上。

75. 罗伊·亚当斯,《复临评论》,1990329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7卷,第904页。

76. 罗伊·亚当斯,《复临评论》,1990329日。

77. 罗伊·亚当斯,《复临评论》,1990419日。

78. 罗伊·亚当斯,《复临评论》,1990426日。

79.同上。

80.同上。

81. 罗伊·亚当斯,《基督的本性》(哈格斯敦,马里兰州:评论和通讯出版社协会,1994)。他认为教会在完全方面存在分歧。

82.同上,第19-36页。

83.同上,第37-54页。

84.同上,第6869页。

85.同上,第58页。亚当斯建议他遵循该解释,因为“在过去25年左右的时间里,所有的神学院学生都从长期神学教授拉乌尔·德得伦的口中接受了这种解释。”

86.参见本书第9章。

87.让·凯索,《复临评论》,19697月。

88.阿尔弗雷德·费利克斯·沃谢(1887-1993)与欧洲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创立有着直接的联系。作为牧师和教师,他也成为了《圣经》预言领域的专家。他为安德烈大学所尊荣,该大学1963年授予了他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他的贡献。

89.沃谢,《复临评论》,19782月。另见《服务》期刊,1957年第一季度,第1718页。

90.同上,第5页。

91.沃谢,《救赎的历史》,第四版(达马利百合,法国:生命与健康版,1987),第193-198页。

92.保罗·努安,在199412月的《复临评论》中,以一种与赫彭斯托尔的基督论相似的方式提出了有关基督本性的问题。

93.比利时、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葡萄牙和瑞士的牧师,以及欧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其他国家的牧师,都在法国科隆日--萨里夫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院接受培训。

94.参见本书第12章。

95.乔治·史蒂芬尼,《发现基督》(达马利百合,法国:生命与健康版,1991)

96.同上,第229-299页。

97.同上,第259页。

98.同上,第284页。

99.同上,第287页。

100.同上,第288289页。

101.同上,第292页。

102.同上。

103.同上,第293页。

104.同上,第296页。

105.同上,第298页。

106.威廉·G·约翰逊,《复临评论》,199378日和22日;1993812日、19日和26日。

107.同上,199378日。

108.同上,1993812日。

109.参见本书第12章。

110.约翰逊,《复临评论》,1993812日。

111.同上,1993819日。

112.同上。

113.同上,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5卷,第1128页。

114.约翰逊,《复临评论》,1993819日。但是请比较本书第14章中所讨论的怀爱伦在1903829日写给约翰·哈维·凯洛格医生之信(发表在1994217日的《复临评论》)的内容。

115. 约翰逊,《复临评论》,1993826日。

116.同上。

117.同上。

118.同上。

119.参见1993923日杰克·塞奎拉在《复临评论》上的评论。

120.杰克·塞奎拉,《超越信仰:永远之福音的应许、能力和真实》,爱达荷州博伊西: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993)。塞奎拉出生于肯尼亚。他在英国纽伯德学院学习神学。他在非洲做了12年的传教士,然后在美国的许多教会担任牧师。在写这个作品的时候,他是华盛顿特区首都纪念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首席牧师。

121.同上,第7页。

122.同上,第11页。(斜体提供。)

123.同上,第17页。

124.同上,第13-16页。

125.同上,第14页。

126.同上,第41页。

127.同上,第4142页。

128.同上,第43页。

129.同上,第44页。

130.同上,第54页。

131.奈特,《从1888年到叛教》,第144页。

132.同上。参见《复临评论》,1994217日。

133.《怀爱伦信函》,1903年第303号。

134.同上。

135.怀爱伦,《早期著作》,第150页。参见本书第2章。

136.约翰逊,《复临评论》,1994217日。

137.《复临评论》,1994217日。

138.《怀爱伦信函》,1903303号。

139.同上。

140.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