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点击菜单图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体恤我们的感受》-第十章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
网络分享/与主同行2021-07-07 10:59:59
音频播放⬇️

       

two ways

 

第十章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

 

在整个基督教的历史中,教义的变化一般都是缓慢地、微妙地、不知不觉地发生的。通常很难确定这些变化的起源,或谁造成了这些变化。但20世纪50年代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发生的关于耶稣人性的教义上的改变却不是这样。那些对这一变化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已经在教会的信仰上留下了他们的印记。

 

似乎很明显,这一变化的筹划者完全意识到,他们正在介绍一个关于道成肉身之教义的新的教导。这一点在勒罗伊·埃德温·弗洛姆的《天意的运动》一书中披露的情况报告中有所阐述(注1);并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为题,发表在《传道》上,作为这种新解释的宣言。(注2)本章将集中讨论这种新观点的历史,并追溯其来源。

 

我不希望质疑我的同工们对真理的献身或对教会的忠诚。我相信他们爱主和祂的话。但我必须试图在基督化的仁慈中质疑某些教义的方法。

 

根本性变革的第一个里程碑

 

1949年,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邀请华盛顿特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院院长D.E.雷贝克教授审阅《家庭读经》一书的文本(注3),为新版做准备。

 

这本书已经出现了许多版本,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家庭广泛地用于系统性地《圣经》研究。它详细地介绍了教会的官方教导。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在1936年和1945年再版的1915年版中,明确规定:“在祂的人性中,基督同有我们有罪、堕落的本性。如若不然,祂便不能‘与祂的弟兄相同’,不能‘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也不能得胜像我们必须得胜一样,因此祂便不是人类所需要的,并且必须要藉以被拯救的完全而又完美的救主。”(注4

 

弗洛姆对雷贝克的评论是:“在第174页关于‘无罪的生活’的研究中出现了这个不恰当的注释,他意识到这不是正确的……因此,错误的注释被删除,并在所有的后续印刷中被排除在外。”(注5)因此,新版本的《家庭读经》对“基督如何充分地分享了我们共有的人性?”这一问题给出了一个新的答案。答案引用了【来2:17】,有以下的注释:“耶稣基督既是神子,又是人子。作为人类大家庭的一员,祂‘该与祂的弟兄相同’——‘成为罪身的形状’。只是这种‘相同’究竟达到了一种多么深的程度,是道成肉身的奥秘,是人们永远无法解答的。《圣经》清楚地教导我们,基督受试探,就像其他人受试探一样——‘凡事……与我们一样’。这样的试探必然包括犯罪的可能性;但基督并没有罪。《圣经》没有支持以下的教导,即基督的母亲,由于无玷成胎而与人类罪恶的遗传断绝,因此她神圣的儿子是不能犯罪的。”(注6

 

这与1946年版有显著的不同。旧版本强调基督与“人有罪的本性”和“堕落的本性”有份,而后者则强烈地申明“基督并没有罪”。显然,这个申明是完全正确的。从来没有人提出过其它说。但这不是问题所在。问题是关于基督的人性,关于保罗所说的祂的“罪身”。

 

正如已经指出的那样(注7),通过拒绝无玷成胎说的教条,并声明马利亚自然地继承了人性中固有的缺陷,雷贝克依然没有解释为什么耶稣自己没有像亚当所有的后裔一样继承有罪的肉体。保罗不是明确地说,祂“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

 

雷贝克在他对《家庭读经》的编辑过程中,也修改了第二个注释,以回答“上帝在基督里,在哪里定了罪案,并为我们战胜了试探和罪恶?”(注8)这一问题。这两个注释,从两个不同的版本,作如下平行对比:

 


1946年版

 

“上帝在基督里定了罪案,不是单单通过作为一个审判官坐在审判席上宣判罪,乃是藉着来到肉身、有罪的肉体中生活,然而却没有犯罪。在基督里,祂证明了藉着祂的恩典和能力,可以抵挡试探,得胜罪恶,并在有罪的肉体中过一种无罪的生活。”

 

雷贝克修订后的文本

 

“上帝在基督里定了罪案,不是单单通过作为一个审判官坐在审判席上宣判罪,乃是藉着来到肉身中生活,(此处省略)然而却没有犯罪。在基督里,祂证明了藉着祂的恩典和能力,可以抵挡试探,得胜罪恶,并在(此处省略)肉体中过一种无罪的生活。”


 

这两个注释之间的差别很小,但意义重大。保罗所说的“有罪的肉体”(钦定本)被省略了。然而,直到1958年,在经由专门为传道人出版的期刊《传道》中的一系列文章孕育了新的解释之后,这一《家庭读经》的修订版才得以出现。

 

拒绝过去的“错误”观念

 

导致对基督人性的新解释的事件是众所周知的。勒罗伊·埃德温·弗洛姆是一名强有力的支持者,他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情况。(注9)这一切都始于19551月,当时的福音派期刊《我们的希望》发表了一篇声明,宣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贬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教导基督在祂的人性中“同有我们有罪、堕落的本性”。期刊编辑斯凯勒·英格利斯的观点是,基督并没有与其他人的堕落本性有份。(注10)根据弗洛姆的说法,英格利斯被旧版的《家庭读经》误导了。

 

弗洛姆立即写信给英格利斯,指出他误解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关于基督人性的立场。“在《家庭读经》中,旧的科尔克德少数派观点——主张基督拥有一个遗传的有罪、堕落的本性——已经因为它的错误而在数年前被删除了。”(注11

 

在这次通信的结尾,英格利斯确信自己误解了。他在《我们的希望》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更正。几个月后,他发表了一篇由浸礼会神学家沃尔特·R·马丁撰写的文章。马丁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进行了7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说:“指责今天的大多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持有这些异端观点是不公平的、不准确的,而且绝对是非基督。”(注12

 

在与英格利斯进行了初步接触之后,弗洛姆被介绍给一位长老会牧师,同时也是费城期刊《永恒》的编辑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以及沃尔特·马丁,后者迫切需要关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息,以完成他的著作《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真相》。(注13)从1955年到1956年,福音派和复临教会为了讨论道成肉身的教义共召开了18次会议。

 

根据巴恩豪斯的报告,当基督人性的主题被提出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代表们主张,“本会的大多数人一直认为(基督所取的人性)是无罪、圣洁和完美的,尽管他们当中的某些作家偶尔会发表一些教会大多数人完全相反观点。”(注14

 

根据这份报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代表们向沃尔特·马丁透露,“在他们中间,有一些成员是‘狂热分子’,尽管在基本基督教的每个领域都有类似的狂热、不负责任的人。”(注15)显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代表们给人的印象是,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狂热者写到,基督取了堕落的人性。

 

读到弗洛姆关于这些会议的报告时,人们会被他强烈愿望所打动,希望看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被描绘成真正的基督徒。仅他报告的副标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沃尔特·马丁申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基督里的弟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是‘最毫无疑问’的基督徒”。他甚至说,福音派现在认为这种态度的转变是“早期错误观点‘被彻底否定’”的结果。(注16

 

新基督论的声明

 

在举行这些会议的同时商定,讨论的结果将同时在双方的官方期刊上发表。事实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解释,是在19569月的《传道》中发表的,总标题是《预言之灵的勉言》。为了支持新的解释,精心挑选了8页怀爱伦的引语来明确“基督道成肉身时的本性”。

 

在这个标题下,我们发现声明的要点用粗体字表达了出来:“祂取了我们的人性,而不是我们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我们的罪、罪责和刑罚全都归到祂身上,但实际上并不是祂的。(注17)相关的文本很好地总结了新基督论的不同方面。七个章节的标题揭示了一个总体的观念:“1.道成肉身的奥秘;2.人与神奇的联合;3.取了无罪的人性;4.承担人性的种种不利条件;5.凡事受试探;6.背负世界归与的罪和罪责;7.基督人性的完全无罪。”

 

每一部分的副标题也传达了有关基督人性之基本观念的突出立场:“基督取了上帝创造时的人性”;“从亚当最初开始的地方开始”;“拥有人的形像,但没有堕落、有罪的本性”;“取了亚当无罪的人性”;“祂人性的完全无罪”;“没有从亚当继承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ies)”,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副标题。(注18

 

每一个这些声明的注释都摘自怀爱伦的著作。没有一处《圣经》经文作参考。这是在这个主题上的一种新的倾向,因为直到此时为止,讨论都是以《圣经》为根据的。这就为即将到来的争议打开了大门,因为这将成为一个界定怀爱伦声明之含义的基本问题。这也是莫里斯·登的观点:“我认为我们今天最严重的语义问题是关于基督的本性。对我来说,它似乎是如此的语义,以至于几乎不可能研究这个主题。”(注19)这就是为什么全球总会布道协会的秘书和《传道》的主编罗伊·艾伦·安德森,认为有必要举出下面这段描述,它真正地代表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新基督论的特征。(注20

 

“人,但不属肉体”

 

这就是安德森社论的标题。以下是他对基督人性这一主题的看法:“在我们教派的历史中,我们并不总是对这一主题有一种本应有所帮助的清晰的理解。事实上,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的这一特殊观点,已经受到许多杰出的《圣经》学者们的严厉谴责,无论是在我们的内部还是外部。这些年来,在讲道中作出了一些声明,偶尔有一些也会出现在出版物中,他们认为这些言论是贬低了我们主基督耶稣的位格和工作。我们受指控将祂完全变成了人。”(注21

 

安德森引用了许多精心挑选的怀爱伦的引语作为证据,断言“我们的主与我们有限的人性有份,但没有堕落、属肉体的性,及其一切罪和私欲的倾向(propensities to sin and lust)。在祂里面没有亚当一切有血缘关系的后裔所共有的遗传的后天培养的罪。”(注22

 

安德森还宣称,在怀爱伦“所有这些圣灵启示的勉言中只有三四处”,她使用了“‘堕落的本性’和‘有罪的本性’这样的措辞。”但他补充道:“这些被揭示作者(怀爱伦)之思想的许多其它表述强有力地平衡,并清楚地解释了。基督确实与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性及其所有身体上的限制有份,但并没有与我们属肉体的本性及其私欲的堕落有份。当祂进入人类大家庭时,那是在人类已经由于堕落而被大大削弱之后。千百年来,人类的身体一直在退化。与亚当及其直系后代相比,当上帝以人的形像出现时,人类的身高、寿命和活力都受到了限制……当祂取了无罪的人性时,祂并没有停止成为上帝。的确,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点,但我们可以凭着信心接受。”(注23

 

在同一篇社论中,安德森进一步提到了一个声明,该声明“出现在《家庭读经》(1915年版)中,宣称基督是成了‘罪身’来的。我们很难知道这一表达是如何溜进书中的。它被世界各地批评家多次引用,作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的典型范例。”(注24

 

最后,安德森呼吁布道团队“仔细地、虔诚地研究这一问题中的勉言部分。但是,让我们以同样坦率的心态去做这件事,我们认识到这种心态在研究《圣经》的基本主题时是如此地重要。”(注25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

 

编辑助理路易丝·C·克莱泽就此主题发表了另一篇社论,旨在宣传她称之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的平台。(注26)她宣布了这些变化,首先是关于我们与“我们在基督里的福音派弟兄们”的关系,“我们正在试图从他们那里学习一些教训”,(注27)然后是关于基督的人性,安德森在社论的第二部分中谈到了这一点。

 

根据安德森的说法,“《圣经》中没有比这更清楚的教导了,即当上帝通过道成肉身成为人的时候,祂与人的本性有份;也就是说,祂取了人性。在【罗1:3】,我们读到耶稣基督‘按肉体说,是从大卫后裔生的’;在【加4:4】,祂‘为女子所生。’祂通过人的出生成为了人类的儿子,使自己服从于人类存在的条件,拥有了一个人的身体(见来2:14)。”(注28

 

然而,“当我们读到耶稣基督取了人的本性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身体官能方面的人性这一表达与在神学意义方面的人性这一术语的区别。祂确实是一个人,但除此之外,祂也是在肉身显现的上帝。诚然,祂取了我们的人性,也就是我们身体的样式,但祂没有我们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注29

 

最后,安德森坚持认为,第一个亚当和第二个亚当之间的区别不是本性的一种区别,而是一种简单的环境差异。“当道成肉身的上帝进入人类的历史当中,与人类合而为一时,我们的理解是,祂拥有亚当在伊甸园受造时所拥有的无罪的本性。然而,耶稣所居住的环境与亚当在堕落之前所熟悉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注30

 

因此,安德森总结道:“我们的罪都归于祂。所以,祂替代性地取了我们有罪、堕落的本性,替我们死,也‘被列在罪犯之中’(53:12)。罪被加在祂身上;这从来不是祂的一部分。它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无论祂取了什么,都不是祂与生俱来的;祂取了,也就是,祂接受了。‘祂自愿取了人性。这是祂自己的行动,按照祂自己的意愿。’(怀爱伦,《评论与通讯》,188775日;斜体提供)。”(注31

 

在同一期《传道》中有一篇W.E.里德的文章,他站在安德森和弗洛姆一边。在《道成肉身与人子》的标题下,里德介绍了基督论的摘要。在他的每一个声明中,他都会引用合适的《圣经》经文,然后引用怀著中的一段文字。然而,里德也建议“替代性地”一词作为新基督论的关键术语,使我们能够理解基督的人性。

 

诚然,他写道:基督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这是一个美妙、令人欣慰的想法。但我们要记住,虽然这是真的,但祂‘没有犯罪’(4:15)也是真的。然而,祂所受的试探并没有玷污上帝的儿子。祂替代性地担当了我们的软弱,我们的试探,就像祂担当了我们的罪孽一样。”(注32

 

这些文章的目的是预备人心接受“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正如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义问答》一书中所阐述的那样。在它出版的前夕,安德森在《传道》中宣称它是教会曾经出版的最精彩的书。(注33)因为它详细地论述了基督的人性,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审视这本书。

 

《教义问答》

 

这本书是与福音派代表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和沃尔特·R·马丁举行会议的结果。马丁即将要1960年出版他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真相》一书。(注34

 

《教义问答》不只是涉及道成肉身的教义。它是对福音派信徒提出的众多教义问题的回答,这些问题的主题是“救赎凭借恩典与救赎凭借行为,道德律法和仪文律法的区别,阿撒泻勒羊的原型,米迦勒的身份等等——广泛地贯穿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本的信仰和实践,包括教义和预言。”(注35

 

马丁和巴恩豪斯特别反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先驱们所采取的与基督的神性和耶稣的人性有关的立场,他们相当坦率地认为这是错误的和异端的。因此,当他们问到在这些问题上的官方立场是否有所改变时,就一点也不奇怪了。(注36他们提出关于道成肉身的具体问题:“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对基督使用的‘人子’这个称呼有什么理解?你认为道成肉身的基本目的是什么?”(注37

 

作为回答,几乎所有与基督论有关的《圣经》经文都被引用了。至于注释,一般是在怀爱伦引语的基础之上写成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行政人员们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来表明“怀爱伦的著作在这一点上与《圣经》是完全一致的。”(注38)没有人否认基督“是第二个亚当,成为罪身的‘形状’(见罗8:3)而来”(注39);或者怀爱伦曾使用过诸如“人性”、“我们有罪的本性”、“我们堕落的本性”、“人类堕落后的本性”这样的表达。(注40

 

没有人主张“耶稣患过病,或者祂经历了我们堕落的人性所继承的弱点。但祂确实担当了这一切。难道祂不是也替代性地担当了这些,如同祂担当全世界的罪一样吗?这些劣势、弱点、软弱、失败,是我们带着我们有罪、堕落的本性所必须承受的。对我们来说,它们是出于本性的、与生俱来的,但当祂担当它们时,祂并没有把它们当作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作为我们的替来担当这些。祂以完美、无罪的本性担当了它们。我们再说,基督替代性地担当了这一切,正如祂替代性地担当了我们所有人的罪孽一样。”(注41) 

 

简而言之,“无论耶稣取了什么,都不是祂内在的或与生俱来的……耶稣所取的一切,祂所担当的一切,无论是我们罪孽的重担和刑罚,还是我们人性的疾病和软弱——所取和所担当的这一切都是替代性地。”(注42

 

这一表达确实是包含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中的神奇准则。根据《教义问答》的作者们的说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怀爱伦偶尔提到有罪、堕落和退化的人性时,所有人都应该理解她的著作。”(注43

 

这本书的作者在附录(注44)中公布了怀爱伦的66句引语,这些引语被分成几部分,并加上了副标题,比如:“取了无罪的人性”(注45)或“基督人性的完全无罪”。这样的词句当然从来不是怀爱伦写的。(注46

 

显然,“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在四个方面与有关基督人性的传统教导有显著的不同。它声称:

1.基督取了亚当堕落之前的属灵本性;也就是说,一个无罪的人性。

2.基督只继承了有罪人性身体方面的后果;也就是说,他的遗传基因被4000年的罪恶所削弱。

3.基督的试探和亚当的试探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环境和情形的不同,而不在于本性的不同。

4.基督替代性地担当了世人的罪,不是在实际中,只是作为罪人的替身,并没有与罪人有罪的本性有份。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义问答》一书在呈交时明显盖有全球总会的批准印章(注47),在神学院、大学和公共图书馆被广泛分发。(注48)数以千计的副本被寄给了教牧人员和非本会的神学教授。(注49)“这本书出版14万册,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会内外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注50

 

这本书的出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久就引起了人们的反应。它刚出版就成了激烈争议的对象,这种争议一直持续到我们的时代。我们将在本次研究的下一章讨论这个问题。但首先,有必要在这里提到一封至关重要的怀爱伦的信,它被视为是新神学的主要支柱之一。

 

怀爱伦致威廉·L·H·贝克的信

 

1895年,当怀爱伦还在澳大利亚时,她给负责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西兰工作的威廉·贝克写了一封长信鼓励他。她非常欣赏他,对他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在离开美国前往澳大利亚之前,贝克曾于1882年到1887年在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出版社工作。四年来,他一直是瓦格纳的助理。1914年,他被任命为澳大利亚阿文代尔大学的《圣经》教授。1922年回到美国后,他结束了教授和牧师的职业生涯。他死于1933年。(注51

 

这封给贝克的信由手写的19页组成,其中整整2页是关于在公开陈述基督的人性时应避免的错误。这封信,像许多其它的私人信件一样,从来没有像有些信件一样发表在《教会证言》中。这封信保存在怀爱伦托管委员会的档案中,直到1955年才被研究人员发现。在它被发现后,新解释的支持者意识到它的内容似乎是在谴责传统的立场,支持关于基督人性的新观点。

 

这五段关于基督人性的论述发表在1956年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中,作为《约翰福音》第一章的注释。(注521957年,《教义问答》一书中也摘录了一些引语。(注53)鉴于本信内容的重要性(注54),必须在此引用该信中最重要和最具争议性的内容:

 

“在考虑基督人性的时候,你们要极其小心。不要在人前把祂说成是具有犯罪倾向(propensities of sin)的人。祂是第二个亚当。第一个亚当被造时,是纯洁无邪,没有丝毫罪的痕迹的。他拥有上帝的形像。他有堕落的可能性,他也确实因犯罪而堕落了。他的后代因罪而秉承了悖逆的遗传倾向(inherent propensities)。但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子。祂取了人的本性,在凡事上受到人性方面的试探。祂可能会犯罪,也可能会堕落,但是祂里面连片刻也没有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y)。”(注55

 

“无论如何,绝不要给人以任何印象,觉得基督有败坏的倾向(inclination to  corruption)或痕迹,或祂以任何方式曾屈服于败坏。祂在凡事上受过试探与人一样,然而祂被称为‘圣者’……但愿每一个人都受到警告,千万不要采取立场把基督完全当作和我们一样的人,因为不可能是那样……我们对于基督人性的完全无罪,不应有丝毫疑虑。”(注56

 

这些声明已经并仍然在支持新的解释方面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1967年成为《传道》主编的罗伯特·J·斯潘格勒的证尤为重要。“根据这个陈述,我个人不得不承认,无论基督拥有什么类型的有罪本性(如果祂有的话),其中没有倾向(propensity),没有出于本性的倾向(natural inclination)、倾向(tendency)或恶的倾向。”(注57

 

传统立场的支持者引用了贝克的声明,但并没有断定耶稣没有任何“遗传的倾向(hereditary tendencies)”。显然,双方不可能都是对的。稍后我们将回到贝克的信。

 

自从《教义问答》出版以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经历了严重的神学争议。一些人认为这是一场根本性的危机,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单的意见分歧。不管它是什么,对主流论点进行评估是必要的。这是我们在第五部分将要尝试的,但是对我们来说,首先详细分析双方的假设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和注释

 

1.勒罗伊·埃德温·弗洛姆,《天意的运动》。

2.罗伊·艾伦·安德森,《传道》,19574月。

3.《家庭读经》的第一版可以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

4.《家庭读经》(1915),第115页。(斜体提供。)

5. 弗洛姆,第428页。

6.《家庭读经》(1958),第143144页。

7.威廉·H·格罗特赫尔:《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道成肉身之教义的历史说明》,第65页。

8.格罗特赫尔作的对比,第6566页。

9.弗洛姆,第468-475页。

10.同上,第469页。

11.同上。

12.同上,第473页。

13.沃尔特·雷斯顿·马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真相》(大急流城:桑德凡出版社,1960)

14.唐纳德·格雷·巴恩豪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是基督徒吗?》《永恒》,19569月。引自格罗特赫尔,第75页。

15.同上。(斜体提供。)

16.弗洛姆,第472473页。同样的观念也出现在安德森的社论中。

17.安德森,《传道》,19569月。

18.同上。

19.莫里斯·L·文登,《洞察》,1979515日。

20.安德森于19569月发表在《传道》的这篇文章,也发表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义问答》的附录中。(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57年),第647-660页,《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第7A卷,第647-660页。

21.安德森,《传道》,19569月。

22.同上。

23.同上。

24.同上。《家庭读经》是在1949年修订的,而不是1946年。

25.同上。

26.安德森,《传道》,19574月。

27.同上。

28.同上。

29.同上。

30.同上。

31.同上。

32.W·E·里德,《传道》,19574月。

33.安德森,《传道》,19577月。

34.沃尔特·雷斯顿·马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真相》(大急流城:桑德凡出版社,1960年)。

35.弗洛姆,第481页。

36.《教义问答》,第29页。

37.同上,第50页。

38.同上,第57页。

39.同上,第52页。

40.同上,第60页。

41.同上,第5960页。

42.同上,第6162页。

43.同上,第60页。(斜体提供。)

44.同上,第647-660页。

45.同上,第650658页。

46.拉尔夫·拉尔森在他的书《道成肉身》中说到,如果有人找到怀爱伦的一个声明基督以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来到地上的引语,他愿意出价1000美元(274)

47.弗洛姆煞费苦心地指出,这不是一个“官方”决定的问题。《天意的运动》,第492页。

48.同上,第492页。

49.同上,488-492页。

50.同上,第489页。

51.参见《评论与通讯》,1933530日。

52.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第5卷,第1128-1129页。

53.参见《教义问答》,第621651652页。

54.《怀爱伦信函》,1895年第8号。

55.《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第5卷,第1128页。

56.同上,第11281129页;《教义问答》,第652651页。

57.罗伯特·J·斯潘格勒,《传道》,19784月,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