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点击菜单图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体恤我们的感受》-第十二章 对新基督论的回应(1970-1979)
网络分享/与主同行2021-07-07 10:59:59
音频播放⬇️

 

Douglass

 

第十二章 对新基督论的回应(1970-1979)

 

新神学的影响正在增长。虽然传统基督论的支持者一开始对这种迅速的变化感到有些震惊,但他们最终开始作出更积极的反应,主要是通过教会媒体的官方渠道。最初,他们在《评论与通讯》上发表文章,让人们听到他们的声音;然后通过全球总会层下的《圣经》研究;后来通过安息日学课和几本书。随着《天意的运动》的出版,1970年标志着人们对教会先驱们的历史教导开始产生兴趣。

 

 

 

《评论和通讯》作出回应

 

1966F.D.尼科尔去世后,他的助手肯尼斯·H·伍德成为《评论与通讯》的主编。在他的领导下,从1966年到1982年,《评论与通讯》从未停止过对历史教导的回顾。自1980年以来,伍德一直是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的主席和董事会主席,他尽其所能地鼓励发表支持这一传统立场的文章。

 

为此,伍德请来了两位副主编:于1970年加入的托马斯·A·戴维斯和于1971年加入的赫伯特·E·道格拉斯。两人都显示出自己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统基督论的坚定捍卫者。通过文章、书籍和不定期的安息日学课,他们系统地反对在《教义问答》和《天意的运动》中的教导。

 

甚至在托马斯·A·戴维斯被呼召加入《评论与通讯》之前,他在1966年就出版了一本为每日默想之用的书,支持了这一历史立场。他写道:“那位把这个世界的原子放置在太空中旋转的伟大的创造主,亲自与罪人的血肉之体有份,并在祂创造的那颗小小星球上安家。何等惊人的降卑!即使祂取了亚当无罪的形状,祂也将会做出无限的牺牲。但是祂的牺牲远远不止如此,祂成为一个被几千年来的罪恶所败坏之人的样式!”(注11971年,戴维斯在他《致普通人的罗马书》中重申了他的信念。(注2

 

赫伯特·E·道格拉斯也坚决反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教义。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神学家和受人尊敬的《圣经》教师,曾在美国的几所大学任职。从1967年到1970年,他担任大西洋联合学院的校长。他被呼召加入《评论与通讯》,担任该报的副主编,被公认为是堕落后之历史立场的最热心的捍卫者之一。(注3

 

在加入《评论与通讯》之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社论,阐述了他内心所关心之问题的一个方面。“在第一个圣诞节,”他写道:“那些快乐的天使们知道令人激动的时刻已经到来。他们敬爱的主亲自加入了战斗……祂要证明祂要求堕落的人类所做的事是会实现的。”(注4

 

在第二篇社论中,道格拉斯解释了为什么基督必须取人类堕落的本性。“救赎计划的所有其它步骤,包括旧约时代信徒的复活,都完全取决于耶稣作为参与者在试探的舞台上所能取得的成功。因为如果基督在观望的全宇宙面前,没有在所有人必须生活的相同条件下得胜,那么没有人能有希望得胜。”(注5

 

在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中,道格拉斯以耶稣为例说明了人可以得胜试探。“作为人类的替身,祂证明了人类可以不犯罪地生活。‘我们也当得胜,像基督得胜一样。’(《历代愿望》,第389)。耶稣没有使用任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获得的优势。唯有祂的信心是祂得胜罪的秘诀。‘基督的得胜和顺从乃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得胜和顺从……我们若使祂的人性有人在与撒但斗争时所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就破坏了祂人性的完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7卷,第929)”(注6

 

道格拉斯在他的社论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对他的心来说尤为珍贵。它与在基督再来时存活的最后一代有关。“耶稣的信心造就了耶稣的品格;这就是所有想要成为由复临会最后一代所作出的如基督一般生活杰出示范一份子之人的目标。”(注7)“那些‘守上帝诫命,为耶稣作见证’的最后一代将永远消除所有挥之不去的疑虑,即人的意志和上帝的能力联合起来是否能抵挡所有罪恶和自私的试探。”(注8

 

1971年至1974年的几年里,道格拉斯发表了一篇圣诞社论,引起人们对基督堕落人性的关注,以及祂取了人性的原因。(注9)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要写这些社论时,道格拉斯回答说:“很明显,对于许多认为他们再也不能在出版物中看到真理的人来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集结点或旗帜……我只是想对一观点给予热烈的支持,这个观点在我们教会的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我每天与之交往的许多全球总会弟兄们的生活和思想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注10

 

《圣经》研究的回应

 

1970年,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第7A卷问世后不久,全球总会《圣经》研究的成员们要求对其中的一个附录进行修订。19722月,《传道》的一份特别增刊在如下的介绍中对此作了修订(注11):

 

“随着《教义问答》的出版……关于基督在道成肉身时的本性,以及这种本性与人的本性的关系,特别是在人与试探和罪恶的斗争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相当大的兴趣。”

 

“在《教义问答》出版之后的研究中,有人建议:如果能尽量减少斜体强调、标题解释等可能的解释要素,那么题为‘基督在道成肉身时的本性’的附录B——便能更有帮助,以便其中的陈述以其自身的力量站在读者面前,对读者的心灵说话。”

 

“其现有形式的材料已经过全球总会《圣经》研究委员会的审议,并被批准作为一种更有帮助的形式,以供将来的介绍……本材料的读者被鼓励去考虑这些声明中在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之间的平衡,以及将祂过于纯粹的神性化或过于完全的人性化所固有的危险。道成肉身中的奥秘部分需要不断的认知。”(注12

 

《圣经》研究删除了斜体字,对文本本身进行了重组,并删除了一些引。更重要的是,它重写了许多标题和副标题,使它们更少具有神学倾向。因此,举个例子,第三个声称基督“取了无罪的人性”(注13)的标题,被一个更符合引内容的标题所取代:《基督取了人性时没有与其罪恶或邪恶的倾向(propensity to evil)有份》。(注14)因此,在没有与附录B的作者进行争论的情况下,《圣经》研究的成员们提出了一个中立的文本,让读者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

 

在公开的报告中,当时任全球总会《圣经》研究所所长的戈登·海德遗憾地指出,新基督论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他写道:“众所周知,并不是所有人都对《教义问答》中给出的强调感到满意。事实上,我们中间的一两个《圣经》学生,以及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团体的领袖们,对所给出的强调持否定态度,并强烈主张堕落之后的立场。然而,总的来说,《教义问答》的立场似乎占了上风,并被教会的领导层认为是一个合理的立场……但在过去的三、四年中,在《评论与通讯》的某些编辑们所写的社论中,以及在持有不同意见的团体的一些出版物中,这一问题都出现了某种复兴。”(注15

 

赫伯特·E·道格拉斯在安息日学课中作出回应

 

大约在赫伯特·道格拉斯在《评论与通讯》发表他的社论的时候,他被邀请准备1974年第一季度关于“基督我们的义”的安息日学课。(注16

 

耶稣人性的问题在《义者耶稣》(注17)这一标题下被讨论。基本的经文是【罗8:3】,并且在主题的引言中分享了怀爱伦的引“基督来到地上帮助世人的时候,承受了他们的罪孽和软弱。祂为了人的益处,要带着堕落人类的软弱,在人类所要遭遇的各个方面,经受撒但的试探。”(注18

 

道格拉斯在学课的前两部分阐述了耶稣的神性这一主题后,在最后四部分继续讲述祂的人性,标题如下:《耶稣是人》(2:5-7);《相互了解》(2:17);《耶稣曾受试探》(4:15;12:3,4);《无罪的生命》(8:3;16:33)。每篇文章的注释大多来自怀爱伦。考虑到新的解释被认为是基于怀爱伦的陈述,通过她的著作来反驳这种解释是合适的。因此,这段经典的引与【腓2:5-7】和【约1:14】有关:“基督不是假装取了人性,而是实实在在地取了人性……(来2:14)祂是马利亚的儿子。按照人的家世,祂是大卫的子孙。祂被称为人,就是为人的基督耶稣。”(注19)另一处说:“那时人类的体力、智能和品格已经受过四千年的退化,而基督承受了堕落人类一切的软弱。唯有如此,祂才能将人类从堕落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注20

 

耶稣是无罪的,并不是因为祂有无罪的肉体,而是因为祂在“罪身的形状”中生活而没有犯罪。因此道格拉斯总结到,耶稣已经证明了“无论何人,只要将自己完全在上帝的手中,那么过一种不犯罪、遵守天国律法的生活”便是可能的。(注21

 

我们稍后还会再次看到,道格拉斯特别强调了耶稣以罪身而来的原因。对他来说,基督论与救赎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事实上,他觉得这正是整个争论的焦点所在。

 

为了解决在因信称义这一主题上的分歧,全球总会的领袖们认为应任命一个特别委员会。显然,这个委员会考虑因信称义的问题时,不能不考虑基督的人性。我们将调查这个委员会的报告,从中收集他们关于基督论的结论。

 

因信称义委员会的基督论

 

这个委员会被特别指定审查罗伯特·J·维兰德和唐纳德·K·肖特的手稿。因为这个原因,它最初被称为“维兰德和肖特手稿审查委员会”。(注22)早在1950年,这两位传教士从非洲回来之后,便率先向全球总会发出了有关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新解释正在威胁教会的警告。随后,他们被要求以书面形式陈述他们的担忧,他们便以题为《1888年重新审查》的打印手册的形式作了陈述。(注23

 

为了帮助委员会的工作,要求三个调查团收集某些必要的文件。委员会本身于19741025日举行了会议,于1975217日至19日再次举行会议。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于1976423日至30日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帕姆代尔举行,与会者包括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重要代表团。

 

值得注意的是,1975217日会议的报告是如何总结了与维兰德和肖特弟兄达成的一致。首先,他们认可了琼斯和瓦格纳在他们因信称义的信息,以及存在于耶稣的人性和因信称义之间的关系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然而,委员会的结论是,怀爱伦并没有赞同琼斯和瓦格纳所作的每一项声明。(注24)此外,它拒绝就基督的人性问题进行争论。

 

基本上,这些观点都是在帕姆代尔委员会关于因信称义的报告中提出来的。(注25)与此同时,一些来自澳大利亚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家们对因信称义的传统解释提出了挑战,他们断言,根据《圣经》,这一表达仅仅是指称义,不包括成圣。一个由19名澳大利亚教会领袖,包括德斯蒙德·福特和阿尔文·萨洛姆在内的代表团应邀在帕姆代尔会议上讨论这一事项。两人都有机会发表他们关于因信称义和基督人性的观点。很明显,没有人怀疑这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

 

在关于基督人性的部分中,报告总结了委员会的结论如下:

 

1.基督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神人——真正的神性与真正的人性的合一。”

 

2.基督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试探,冒着失败和永远丧亡的危险。”

 

3.基督战胜了试探,只使用了那些上帝使人类的家庭能够获得的援助。”

 

4.基督完全顺服上帝的诫命而生活,是无罪的。”

 

5.基督藉着自己的生和赎罪的死,使罪人能够因信称义,因此在上帝面前被算为义。”

 

6.藉着对基督救赎行为的信心,不仅一个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会改变,而且他的品格也会改变,因为他在恩典中成长,得胜了遗传的和后天培养的邪恶倾向(cultivated tendencies to evil)。这种称义和成圣的经历一直持续到得荣耀。”(注26

 

报告引用了怀爱伦对传统解释的最有利的陈述,一并强调了基督与人类堕落的本性有份,以及祂无罪的生活。但是,这次会议的与会者对这些陈述的解释显然不是全体一致的。事实上,堕落之后立场的支持者和堕落之前立场的支持者一样多。因此,会议报告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表明立场,而是以呼吁团结和鼓励双方本着宽容的精神进行这项研究作为结束。

 

实际上,这不再是决定两种解释中哪一种是正确的问题,而仅仅是承认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这些对基本教义的背离,如因信称义和基督的人性,被一些人认为是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中心发生严重的神学危机的证据。杰弗里·J·帕克斯顿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摇动》清楚地代表了那些从外部关注帕姆代尔会议讨论之人的观点。(注27

 

从内部来看,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家阿瑟·勒罗伊·摩尔在他1980年发表的名为《神学危机》的博士论文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注28基于福特帕姆代尔会议所做演讲,摩尔系统地驳斥了“维新派”——他是这样称呼他们的——关于因信称义和基督人性的新解释。(注29

 

福特在帕姆代尔会议上的论文

 

19764月参加帕姆代尔会议的澳大利亚代表中,有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神学家德斯蒙德·福特,他在澳大利亚的阿文代尔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学院任教。

 

几年来,福特一直在宣传他关于因信称义的观点,宣称教会已经通过拒绝原罪论的教义而废除了这一教义。“这……产生了三个相关的异端,”他写道:“(a)福音包括成圣和称义;(b)基督取了亚当堕落的本性;以及(c)‘最后的一代’必须在基督再来之前发展完美的品格。”(注30

 

 

 

由于这些想法已经在美国广泛传播,福特最好将其提交给因信称义委员会,以便在可能的情况下达成一项官方声明。所以福特有机会在帕姆代尔会议上发表三篇论文。第一个是《保罗所说的“因信称义的范围和限》;第二个是《道成肉身与因信称义的关系》;第三个是《怀爱伦和因信称义》。(注31

 

福特的立场与在《教义问答》中所发现的立场类似(注32),但他的立场被更精确地定义为:“基督担当了亚当的无罪,而不是他的力量。祂担当了我们的软弱,而不是我们的有罪。就像亚当一样,祂可以犯罪,但祂没有犯罪。”(注33

 

从这个基督论出发,福特在一种纯粹的法律行为的意义上发展了他有关因信称义的教义,局限于归与的义。“换句话说,”他写道:“称义,而不是成圣,是新约中的因信称义,这种义是道成肉身、被钉十字架而又复活之主所赐的礼物。”(注34

 

这种纯粹的法律之义的教导,最终把福特和他的追随者引向了一种福音派复临信徒的形式(注35),这种形式倾向于轻视顺服作为救赎条件的重要性,提供救赎而不必担心将来的审判,并否认1844年事件所有的预言意义。(注36)这些极端的结论与他们的假设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但是他们与复临会传统的基督论和1888年宣布的因信称义的信息是完全对立的。人们对这些信条的回应是如此地迅速,并不令人惊讶。

 

赫伯特·E·道格拉斯重申传统的基督论

 

在他1974年第一季度的第一份安息日学课印刷之后,道格拉斯被要求为1977年第二季度准备第二份手稿。他将其命名为《耶稣,人类的模范》。这是前一课《义者耶稣》合乎逻辑的续篇。

 

这样的手稿总是提交给一个世界范围的委员会进行审查,该委员会负责保持教义内容与教会的教义和谐一致。第二份手稿确实遇到了一些反对意见,尽管有批评,但是全球总会安息日学部批准了手稿的出版。(注37

 

这些课程的主要主题可以用在总导言中引用的怀爱伦的这个声明来概括:“我们应当仰望人子基督耶稣。祂有完全的公义和圣洁。祂是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主,是人类的模范。祂的经验是衡量我们要获得之经验的标准。祂的品格是我们的榜样……当我们这样仰望和默想祂的时候,祂必在我们里面成为有荣耀的盼望。”(注38

 

道格拉斯忠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传统基督论的基本观点,他重复说:“耶稣,拿撒勒的木匠,来到世上承受了‘普遍的遗传规律所造成的后果’。祂‘与世人同有肉体的软弱……冒失败和永远丧亡的风险,经历人间每一个孩童所必须经历的战斗。’”(注39)道格拉斯一直依据怀爱伦的教导,乐于重申基督对罪的胜利也可以属于我们。“祂成为我们中间的一分子,给人类立下一个顺服的榜样……祂忍受了我们所要遭遇的每一种试炼。凡不是白白赐给我们的能力,祂不曾为自己使用过……祂的生活证实:我们遵守上帝的律法是可能的。”(注40

 

“如果上帝来到世上,只是看起来像一个人,那么祂的行为便无法回应撒但的控告;问题不在于上帝能做什么。问题是人是否能遵守律法,抵挡罪恶。”(注41)为了支持自己的信仰,他引用了怀爱伦的声明:“基督的得胜和顺从乃是一个真实的人的得胜和顺从。在我们的信念中,我们因为对于救主人性的错误观点而犯了许多错误。我们若使祂的人性有人在与撒但斗争时所不可能拥有的能力,就破坏了祂人性的完整。”(注42

 

除了安息日学课以外,道格拉斯还与里奥·范·多尔森合作发表了一篇关于不同课程的评论:《耶稣——人类的基准》。(注43)对道格拉斯来说,耶稣不仅是“人类的模范”,而且是“人类的基准”——换句话说,是衡量我们在耶稣基督里藉着上帝的恩典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尺度

 

道格拉斯已经在1975年出版的《完全,不可能的可能性》一书的一个章节中阐述了这一主题。(注44)在《上帝恩典的展示》的标题下,道格拉斯重申了先驱们和怀爱伦的教导,他大量引用了怀爱伦的著作。他也很高兴地认识到最主要的神学家们,诸如卡尔·巴斯和埃米尔·布伦纳,和他一样,已经表明耶稣与堕落人性的状态有份不仅是基督论的真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救赎现实。对道格拉斯来说,只有一个人承认耶稣基督亲自与罪人的本性有份,基督徒的完全才有可能。

 

道格拉斯明确指出:“怀爱伦绝不会贬低耶稣的胜利,也绝不会支持基督教显著的异端邪说,即我们主的人性像亚当堕落之前一样,不受罪的种种不利条件和堕落的妨碍。”(注45

 

当然,道格拉斯并不是独自自运动开始以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基础。其它的声音也被听到了(注46),比如肯尼斯·H·伍德,教会综合性期刊《评论与通讯》的主编。

 

肯尼斯·H·伍德证实传统的基督论

 

肯尼斯·H·伍德,现任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主席,1966年至1982年担任《评论与通讯》的编辑。直到1977年,他才直接对基督的人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当时他在第二季度关于“耶稣,人类的模范”的安息日学课发表的同时,发表了三篇社论。

 

第一次出现在197755日,正好是在学习赫伯特·道格拉斯所准备的课程的时候。伍德认为这些课程“具有非凡的价值”。“这些安息日学课强调,耶稣完全具备了拯救丧亡的人类所必须的所有条件。除了祂绝对无罪之外,耶稣完全与人类相同(参见《怀爱伦信函》,1878年第17)。”(注47

 

唉,伍德观察到,“不是所有的基督徒——甚至是复临信徒——都同意对这些和其它圣灵启示之声明的解释。”(注48)这在帕姆代尔会议上得到了证明,根据报告,与会者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基督的本性是继承了有罪的人性,另一派则认为祂的本性是无罪的人性。”(注49

 

伍德相信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是受上帝的委托来尊崇基督的。“他们在这么做吗?他们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或许其中一个原因是,多年来,太多的信徒和牧师害怕讨论基督的人性,唯恐他们显得不敬,似乎使基督 ‘完全成为人’(其实基督并非如此;祂也是神)。当某些教会成员和领袖们宣讲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具有历史意义的基督时,他们感到不安。这位基督以我们必须的方式生活,以我们受试探的方式受试探,与我们一样必须得胜所要得胜的,并应许藉着祂的圣灵住在我们里面(使我们的人性与祂的神性联合起来)。”(注50

 

伍德表达了他的满意之情:“因此,我们很高兴全球总会安息日学部,通过这个季度的课程,引导世界长久而坚定地注视耶稣。我们认为,通过这些课程,耶稣的生活和侍奉将每一个信徒更加密切相关,并且已经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可以研究在第三位天使的信息加强至大呼喊之前,所必须彻底理解的道成肉身的各个方面。”(注51

 

在这些社论发表后的几个月里,爱德华·赫彭斯托尔的书《身为上帝的人》出版了,副标题是《神子和人子,耶稣之位格与本性的研究》。(注52)我们将在稍后详细地说明其内容,但在这里我们注意到,肯尼斯·伍德写于年底的两篇社论与这本书的出版有关。

 

为了回应赫彭斯托尔的观点,伍德在19771222日名为《至高无上的礼物》的社论中重申了他的立场。伍德首先向上帝表达了他对这份超越一切理解之礼物的感激之情。“伯利恒的故事令人难以置信的一面是无限的上帝会来到这个世界,与人类连接。”(注53

 

“但甚至比上帝的儿子来与人类同住更令人惊奇的是,祂来与有罪的人类同住这一事实!上帝的儿子即使取了亚当在伊甸园尚未犯罪的人性,已是无限的屈辱。何况耶稣所接受的竟是经过四千年犯罪堕落之后的人性。像亚当的每个儿女一样,耶稣承受了普遍的遗传规律所造成的后果。这种后果可在祂属世祖先的历史中窥见一斑。祂带着这种遗传,来分担我们的忧患和试探,给我们留下一个无罪生活的榜样(《历代愿望》,第49)。”(注54

 

在第二篇社论中,伍德解释了耶稣如何在有罪之人类的肉体中生活却没有犯罪。当然,他评论说,这一点“既挑战信心又挑战理性,但我们不敢仅仅因为不能理解或无法解释而拒绝真理。”(注55)道成肉身的其它方面也是一个奥秘,但我们接受它们——比如“神性和人性是如何能在一个位格之中融合的。”(注56

 

有些人从基督取了有罪之本性的声明中得出两个危险的结论,伍德对此提出警告。第一,“这使基督只是人,不是神。”第二,“祂因此沾染了罪,或倾向于罪。”(注57)伍德引用怀爱伦的话来反对这一观点:“绝不要给人以任何印象,觉得基督有败坏的倾向(inclination to corruption)或痕迹,或者祂曾以任何方式屈服于试探。”(《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5卷,第1128)。”(注58

 

事实上,伍德声明:“(1)取了人有罪的本性,并不玷污或败坏基督。”(2)耶稣对祂的天父完全忠诚,对叛逆,而叛逆正是罪的本质。”(注59

 

伍德以如下解释证明了第一个声明的正确性:“请注意基督触摸麻风病人时发生了什么。祂因为摸他们而被玷污了吗?……没有,相反,麻风病人得到了洁净。”“当上帝接触人类时,上帝没有被玷污;相反,人类被祝福、治愈和净化。”基督是由圣灵而生的,当祂与有罪的人性合而为一的时候,“藉着祂取了有罪之人性这一事实,便使之从其一切与生俱来的堕落中得到了净化。”(注60

 

至于第二个声明,伍德解释说,在耶稣身上没有发现反叛的痕迹。“祂总是与祂父的旨意和律法完全和谐……耶稣论到自己说:‘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14:30)并且,‘我不求自己的意思,只求那差我来者的意思。’(5:30)耶稣有祂自己的意志——正如所有人所拥有的一样——但祂的意志降服于祂的父——这也应该是所有从圣灵而生之人的意志。”(注61

 

当经上记载耶稣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4:15)时,伍德问道:“我们”指的是谁?“他指的不是异教徒,而是上帝的子民……也许他主要指的是那些从圣灵而生的人(参见约3:3-8),那些不再体贴肉体并‘属肉体的’人,而是那些‘体贴圣灵’并‘属圣灵的’人(参见罗8:4-9)。”(注62)因此,“那些从圣灵而生的人,能靠着基督的能力,成功地抵挡各样的试探,并在与自己灵魂之仇敌的争战中得胜。”(注63

 

通过在堕落的人性中过一种得胜的生活,“耶稣为祂的跟随者在与罪的斗争中所能取得的成就提供了一个榜样。”(注64)最后,伍德感叹道:“我们所侍奉的是一位多么奇妙的上帝!我们所拥有的是一位多么奇妙的救主!能使我们过得胜之生活的能力是何等奇妙啊!” (注65

 

爱德华·赫彭斯托尔的基督论

 

爱德华·赫彭斯托尔是一位著名的基督教哲学教授,对他来说,除非藉着耶稣基督与上帝建立一种活泼的关系,否则神学并不是真正有用的。他出生于英国,曾在几所美国大学任教,1955年开始在华盛顿特区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院任教。在密歇根州贝里恩斯普林斯的安德烈大学,他负责系统神学和基督教哲学。1967年,他接到前往加利福尼亚州洛马林达大学的呼召,他在该校宗教系任教,直到1970年退休。(注66

 

多年来,赫彭斯托尔一直是各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期刊的忠实撰稿人,特别是《传道》、《时兆》和《当下时间》。《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中《哥林多后书》的注释出自他的笔下。他在退休期间所写的几本书是具有权威性的:《我们的大祭司》(1972)、《无限量的救赎》(1974)、《与上帝接触》(1975)、《身为上帝的人》(1977),均由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在华盛顿特区出版。

 

就我们所讨论的主题而言,赫彭斯托尔在他《身为上帝的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基督论。这也许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家关于“神子和人子,耶稣的位格与本性”(该书的副标题)最系统的研究方式。基督论的所有方面都有所涉及:人类历史中的基督、道成肉身、耶稣的诞生、神性放弃教义、基督意识的中心、基督与罪恶、基督的无罪、基督的试探、基督的独特性。

 

对于赫彭斯托尔来说,道成肉身构成了所有时代以及永恒中最伟大的奇迹。这确实是基督教的核心事实。“如果一个人不相信道成肉身,那么就不可能理解基督教的信代表什么,”(注67)因为,“我们信的实质在于基督是什么以及祂做了什么,而不仅仅是祂教导了什么。”(注68)“神与人的联合导致了耶稣基督一个位格中的两种本性。因此这一术语被用在了耶稣身上——神人”。(注69)在强调了耶稣神迹般的诞生之后,赫彭斯托尔继续肯定了基督完美的神性和祂完美的人性:完全的上帝和完全的人。

 

赫彭斯托尔相信基督的人性不是亚当堕落之前无罪的人性。“基督在道成肉身时,以奴仆卑微的形像而来,描绘了奴役、服从和从属。祂取了一个软弱的人性,而不是亚当犯罪之前完美的本性。祂并没有作为一个新造的被赋予能力和光辉的人类而来……祂没有以权力和威严发号施令和施行统治,在人们中间占据一席尊贵和卓越的地位,反而降卑了自己。祂走上了羞辱的道路,最后死在了十字架上。”(注70

 

虽然赫彭斯托尔不同于那些肯定耶稣取了亚当堕落之前人性的人,但是他也不同于那些将亚当堕落之后的本性归于耶稣的人。他看到了拥有一个有罪的本性和一个仅仅担当了罪的结果的本性之间的差别。显然,“如果罪恶的传播是通过自然传播的,那么耶稣一定从马利亚那里继承了我们从父母那里所继承的一切,除非我们赞成某种形式的无玷成胎教义。”(注71

 

对于赫彭斯托尔来说,罪恶不是遗传的。人类出生时从亚当所继承的是与上帝隔绝的罪的状态,也就是“原罪”。“罪是一种属灵的东西,是由于整个人与上帝的疏远而造成的。我们不能把这种疏远的状态应用到基督身上。祂不是像我们一样出生时,便与上帝隔绝。祂本身就是上帝。祂只能从马利亚那里继承到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的东西。这意味着祂继承了虚弱的体格,这是罪在身体上的结果,我们所有人都继承了。至于所有其他的人,他们生来没有上帝。所有的人都需要重生。基督并不需要。这就是基督和我们之间的巨大区别。”(注72

 

因为赫彭斯托尔将原罪与遗传过程分开,他可以肯定基督不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个有罪的本性。除此之外,他说道:“【罗8:3】这节经文并不是说上帝差遣祂的儿子‘成为罪身’,而只是‘成为罪身的形状’……若基督出生时与我们完全一样,保罗所写的就不会是‘成为罪身的形状’,乃是‘成为罪身’了。保罗非常小心地阐明基督本性的无罪。”(注73)“基督并非生来就没有体格的退化。祂从马利亚那里继承了这一切……祂的体质受到了人类衰退的影响;但因为罪并不是通过基因遗传的,乃是人与上帝隔绝的结果,所以基督生下来是没有罪的。”(注74

 

在谈到试探的问题时,赫彭斯托尔认为“无罪的人和有罪的人被试探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亚当被试探时是一个无罪的人。他面对诱惑时,体力和智力都处于充分健全的完美状态。但基督并不是以亚当受造的完美状态成为肉身的。对基督来说,试探的力量极大地增加了,由于祂继承了一个人类经过四千年与日俱增的堕落所退化的体格。正因为如此,祂被征服的可能性比亚当更大。”(注75

 

基督因信靠天父,藉着圣灵的能力,得胜了罪恶。“在这一点上,祂是我们完美的模范。我们与上帝的联合是藉着信心,而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基督选择作为一个完全依赖上帝的人而生活。什么也无法改变这一点。祂藉着信心与上帝同行,正如我们所当行的一样。”(注76

 

总之,我们可以赏识赫彭斯托尔在传统基督论和《教义问答》一书的作者所教导的基督论之间作出的综合努力。他不止一次地宣称,基督所取的,不是亚当堕落之前的人性,而是人类经过四千年堕落之后的人性。然而,如果我们断言罪恶只不过是一个类似于宗教性质的属灵的东西,而且不是通过基因传播的,那么所留给我们的便是一位没有真正地“在肉体中定了罪案”的基督,而祂被上帝差遣“成为罪身的形状”(8:3)正是为要完成这一使命。

 

赫彭斯托尔的论点倾向于哲学而不是《圣经》,而且他没有引用怀爱伦的话。

 

在《身为上帝的人》出版之后,肯尼斯·伍德感到有负担在他1977年圣诞节的社论中,重申历史上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其原因应该是显而易见的。赫彭斯托尔非但远远没有澄清基督人性的问题,反而让它变得更具假设性。最近遗传学上的发现似乎与他的假设相矛盾。根据《圣经》中的人类学,人类是一个整体;如果罪的影响是可转移的,那么罪作为一种力量,当然也应该是如此。

 

J.R.斯潘格勒在任《传道》编辑期间对基督论的立场

 

我们还记得,在1956年出版《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新里程碑》时,《传道》的主编罗伊·艾伦·安德森所扮演的角色。J.R.斯潘格勒于1966年接替他的职位,但他设法在这场多年来愈演愈烈的争议中保持中立。事情最终发展到这样一个地步,以至于许多人都觉得奇怪,《传道》的编辑竟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表态。

 

有人问他:“为什么《传道》的编辑们不对当前关于基督的本性和因信称义的讨论有更多的发言?你对这些问题的立场是什么?”(注77

 

斯潘格勒的回答坦率、直接而清楚。在他侍奉的36年期间,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即使是现在,”他写道:“我对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犹豫不决,唯恐给主的本性留下错误的印象。”(注78)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总会投票通过的关于这个问题的信仰宣言,他觉得可以自由地表达他的观点。

 

“在出版《教义问答》和出现在《传道》中的某些文章之前,我并没有对基督确的本性给予太多的思考。我只是相信祂是神人,并在传福音的事工中将祂如此地呈现出来。在我侍奉的早期,我非常倾向于基督拥有和我一样的邪恶的倾向和习性tendencies and propensities toward evil)。我相信基督所拥有的本性和我的本性完全一样,除了祂从来没有一次屈服过试探之外。然而,到了五十年代,当教会聚焦在基督的本性之上时,我的立场改变了。我现在赞成的想法是,基督是真正的人,会遭受试探和失败,但祂拥有一个无罪的人性,完全没有任何罪的倾向和习性tendencies or predisposition toward evil)。”(注79

 

在查考了《圣经》中关于基督人性的教导之后,斯潘格勒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耶稣生来就拥有像我一样堕落的本性吗?祂‘一出母胎,就与上帝疏远’了吗?祂生性就是可怒之子吗?祂是否生来就承受了错误的品格特征?我们的主是否曾与祂与生俱来遗传的强烈的邪恶倾向(hereditary tendencies to evil)作过斗争?如果是这样的话,祂所拥有的是哪些遗传的倾向(hereditary tendencies)和堕落呢?或者尽管祂从未屈服过,祂的本性是否拥有各种种类呢?”(注80)怀爱伦写给贝克牧师的信中的一些内容,在《教义问答》中被公开,最终确定了他的立场——特别是那句“祂里面连片刻也没有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y)”的声明。(注81

 

耶稣真的与我们一样吗?斯潘格勒并不是唯一一个对这个基本问题感到困惑的人。《评论与通讯》的副主编托马斯·A·戴维斯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并试图在他出版于1979年的《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的一书中给出答案。(注82

 

托马斯·A·戴维斯:《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

 

如果赫彭斯托尔的书具有一个特征,即是在那些声称耶稣拥有无罪人性的人中最完整的研究,那么戴维斯的书则提供了一个有趣的选择。由于他早期的出版物,戴维斯的立场广为人知。在这一点上,他的目的不是重复他先前的立场。在《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中,作者反而试图定义谁是耶稣应该与之相似的“我们”。这是这项研究的中心观点。

 

戴维斯邀请他的读者仔细阅读【来2:11-17。第11节说:因那使人成圣的和那些得以成圣的,都是出于一,所以祂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12节再次提到弟兄;在第13节,“上帝所给我的儿女;在第14节,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16节说耶稣来帮助亚伯拉罕的后裔。这就是为什么第17节明确指出耶稣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注83) 

 

戴维斯总结道:“那些得以成圣的人——被分别为圣成为上帝的儿女——简而言之,就是那些已经重生的男男女女。”(注84)事实上,他补充道:“‘弟兄’这个词的潜在含义,可能是整本《圣经》中所能找到的理解耶稣人性的最重要的线索之一。”【来2:11-17】中使用这个术语的方式,开启了一个在《圣经》和预言之灵二者之中广阔的探索领域。(注85

 

从【来2:17】,戴维斯得出结论,“耶稣不是以所有人共有的本性道成肉身的。祂到世上来,并不是要在凡事上都与所有人相同。祂拥有的人性与那些未悔改之罪人的本性不同。祂的人性只与那些经历过属灵重生的人相同。那么当我们读到耶稣在凡事上都与祂的弟兄相同时,我们就会明白祂的本性与重生的人相同。”(注86

 

过去其他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神学家们也持有这种观点。在其他人当中,戴维斯提到了威廉·沃伦·普雷斯科特,后者在他的一篇社论中写道:“耶稣因圣灵重生……当一个人把自己交托给上帝,并顺服以至由圣灵而生时,他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存在阶段,正如耶稣一样。”(注8719771229日,肯尼斯·伍德在他的社论中也提到过这个观念。(注88

 

戴维斯特别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耶稣必须经历一个重生。“耶稣一直被圣灵充满,是纯洁、无罪的,丝毫没有被罪玷污。所以祂从来不需要那种悔改的经历。因此,当我们用这个术语来提及祂时,我们是在一种迁就的意义上这样做的,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术语。”(注89

 

“当我们用‘重生’来描述耶稣的属灵和道德本性时,我们并没有传达出它与任何重生之人的道德和属灵本性相同的想法。耶稣是一个理想的人,祂的品格在各方面都是绝对完美的。一个重生的人仍然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基督正在从他身上除去各样的缺陷。”(注90

 

戴维斯将【罗8:3】解释为意思是:“基督的人性与我们的人性有着非常接近的相似之处,但并不完全相同。在祂身上有一种无法在其他人身上找到的独特之处。”(注91

 

在第六章中,戴维斯在研究了一些对某些人来说特别难以接受的怀爱伦的声明之后,得出了他论点之中的“核心观点”。“我们必须在我们的面前保持我们整个调查所围绕的观念,那就是耶稣拥有一个与重生之人相同的本性。祂‘凡事该与祂的弟兄相同’‘只是祂没有犯罪’(2:17;4:15)。让我们记住,祂的人性‘和我们完全一样’(注92),祂‘以人性的种种不利条件接受考验与试炼’(注93),祂‘取了我们堕落的人性’(注9495)。”

 

“如果这是真的,如果我们同意耶稣成为人的时候不是在演戏,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即祂在堕落的人性之中有磨难,就像一个人——一个重生之人——所会有的一样。坚持认为耶稣的人性不如一个重生之人的人性,而是与一个未悔改的人相同,这是匪夷所思的……另一方面,相信祂的本性优于重生之人,实际上就是将祂置于人性之上,这同样是不能容许的。这是声称祂具有人类所不能具备的优势,因为重生是人类在目前的状态之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属灵境界。”(注96

 

对戴维斯来说,耶稣是真正的神人。“祂是一个具有‘堕落人性’的人,这种人性是‘被罪玷污和退化’,处于‘恶化的情形’之下的。虽然与罪人有着相同的‘身心方面的敏感性’,受制于‘人性的弱点’,但祂自己并没有罪孽,因此也就没有罪责。祂是无罪的,无罪责的;祂的意志始终与祂父的意志一致。”(注97

 

威廉·G·约翰逊的观点

 

威廉·G·约翰逊于1982122日被任命为《复临评论》的主编。对于我们来说,理解他关于基督人性之争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注98

 

他没有直接参与辩论。然而,他在1979年出版的有关《希伯来书》的书:《绝对的信心:希伯来书对我们的时代发言》中表达了他的观点。(注99)序言解释到,这本书并不打算成为一本注释。“该作品的目的是一个基本的目的:清楚地阐明《希伯来书》的‘信息’,并显示出它对现今基督徒的重要性。”(注100

 

不谈及基督论就不能解释《希伯来书》,因为前两章肯定了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约翰逊认为耶稣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至于祂的人性,“使徒想要我们完全相信【基督已经成为了我们的弟兄】。事实上,如果使徒不能说明耶稣的人性,他有关耶稣在天上做大祭司的整个论点都会崩溃。所以,当他在【来2:5-18】中为这一点进行最广泛的论证时,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到这一点上。”(注101

 

 

 

但即使耶稣“将自己与我们视为一体”,那也是“基于家族的血缘关系”。他是我们的亲弟兄,“不是通过领养,而是通过出生。虽然祂的起源使祂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范围,但祂并不以我们为耻,而是准备向宇宙的观众宣告我们是祂的弟兄。”(注102

 

在第三章中,约翰逊把基督所受的苦难和试探看作是“耶稣基督完全之人性的真实性”的保证。(注103)但是他相信《希伯来书》并没有回答现代关于耶稣本性之争论的核心问题。“问题是新约的作者们没有意识到‘有罪的’和‘无罪的’本性之间的区别,所以没有说明这一点。我们可能会为此感到不安,但他们不会。对他们来说,只要确认圣子的人性和祂所受考验的现实,确信祂在所有的试探中是无罪的,并且祂有能力帮助基督徒在其所受考验的时辰中得胜,就足够了。”(注104

 

在一个注释中,约翰逊声明:“新约中只有两节经文直接提到基督的‘本性’这个问题,【罗8:3】和【腓2:7】。然而,每一节都是模棱两可的;所以双方的支持者们在辩论中都使用了这两处经文。”(注105

 

虽然约翰逊在他的书中没有明确地站在问题的其中一边,但他的话表明他赞成无罪的人性,即亚当在堕落之前的人性,正如他后来的声明所表明的那样。(注106

 

爱德华·W·H·维克:《耶稣,人子》

 

1979年,另一本书问世,该书在许多方面都引人注目:爱德华·W·H·维克的《耶稣,人子》。维克因他的几本书而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圈子里出名,比如《让我向你保证》。(注107

 

拥有伦敦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文凭和范德比尔特大学的博士学位,维克在英格兰诺丁汉森林学院的宗教研究系担任主任。当时《耶稣,人子》出现在一系列关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的研究中。维克以自己的风格试图回答,神学家们就耶稣的位格这一主题提出的众多问题:“人说我是谁?”

 

很自然地,耶稣的人性问题被强加在维克身上。他在第六章《真实的、真正的人》中谈到了这一点。 接着,维克在列出了许多基于基督教信仰之根源的类似表达之后,他说:“请注意,这些声明并不是说耶稣在祂全部的位格范围内与我们是相同的。它们只是主张,就祂的人性而言,祂与我们一样,这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什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有影响力的回答表明,同一性是救赎人类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人说,没有被担当的是不能被拯救的。拯救人类必须是起作用的。”(注108)

 

维克总结道:“藉着祂的人性,祂是人类救赎的媒介。”(注109)此外,“耶稣的人性是信心的告白。对于最早的信徒来说,这是信心的前提,并在需要的情况下明确地表明出来,例如,当幻影说的威胁质疑它的时候。”(注110)但是,要正确地谈论那位既是上帝又是人的耶稣基督,正如迦克墩会议对祂所定义的那样,“真正的上帝和真正的人”,显然并不容易。但是维克问:“当一个人说在耶稣基督里上帝和人是一体的时候,他所说的是什么方式的一体?甚至论及一体的‘方式’是对的吗?”(注111

 

要理解这种联合,维克认为,耶稣基督的问题必须从两种观点来考虑:一种是历史性的,另一种是验性的。通过这两种方法,维克设法用以下术语来定义道成肉身:“道成肉身意味着上帝与人性有份。这意味着虽然耶稣参与了由人塑造的罪恶之人类存在的结构,但祂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参与而被征服……上帝藉着那位被弃绝的,将世界归与自己。这就是神恩的奥秘——当信徒前来在上帝里面获得信心,并每天与信心的更新有份时所经历的奥秘。当一个罪人离弃上帝的时候,上帝会找到一个方法向那个人彰显祂自己。”(注112

 

维克坚持认为,在基督里,“上帝和人是合一的。“道成肉身”一词表达了一种客观的现实。在耶稣身上,人性得以实现,祂成为了初熟的果子、典范、榜样、可行的模范、中保——没有一个象征是足够的……既不允许耶稣是真正的上帝,又不允许耶稣是真正的人的表达,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任何事都不能损害耶稣真实的人性。我们决不能允许任何形式的杂。”(注113

 

这就是维克关于耶稣人性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他回到了怀爱伦的定义:“祂完全的人性和祂完美的神性为我们构成了坚实的地基,使我们得以与上帝和好。”(注114

 

随着爱德华·维克的证,20世纪70年代的十年结束了。在此期间,先驱们的基督论在许多方面被教会的主流出版物所重申。面对这一复兴的传统教导,那些反对的人尝试了各种折中方案,包括中保工作是基督人性的关键,或干脆决定带着这两种立场生活。这一趋势在19856月达到顶峰,当时《传道》期刊同时并排出版了两种对立的解释。

 

参考文献和注释

 

1.托马斯·A·戴维斯,《祈祷前奏曲》(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06),第346页。

 

2. 《致普通人的罗马(华盛顿特区:评论和通讯出版社协会,1971)

 

3.埃里克·克劳德·韦伯斯特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中的不同观点》中,对赫伯特·埃德加·道格拉斯的基督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347-428)

 

4.赫伯特·E·道格拉斯,“上帝之子的人性是我们的一切”,《评论与通讯》,19711223日。

 

5.《耶稣向我们展示的可能性》,《评论与通讯》,19711230日。

 

6.《解决一切的证明》,《评论与通讯》,197216日。

 

7.同上。

 

8.同上。

 

9.参见《评论与通讯》,19721221日,《天使为何歌唱》;19731220日,《以马利,上帝与我们同在》;19741219日,《马槽的奥秘》。

 

10.赫伯特·E·道格拉斯致布鲁诺·W·斯坦威, 19861月,《自1950年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有关基督人性的教义》(1986年),第12页。

 

11.《传道》,19722月。

 

12.同上。

 

13.《教义问答》,第650页。

 

14.《传道》,增刊,19722月,第5页。

 

15.戈登·M·海德,《评论与通讯》,1974820日。

 

16.《成人安息日学课》(格兰瑟姆,英国:史丹伯勒出版社,1973)1974年第一季度,第3页。以下五个脚注中的参考文献已在本资料中重印。

 

17.同上。

 

18.怀爱伦,《信息选粹卷一》,第267268页。

 

19.同上,第247页。

 

20.《历代愿望》,第117页。

 

21.《评论与通讯》,1906927日。

 

22.参见《因信称义委员会的会议记录》,19752月。

 

23.罗伯特·J·维兰德和唐纳德·K·肖特,《1888年重新审查》,修订和更新(莱姆斯特,马萨诸塞州:尤西出版社,1987)

 

24.维兰德,《怀爱伦对琼斯和瓦格纳带来的1888年信息的赞同》(圣玛丽,爱达荷州,LMN出版社)

 

25.《评论与通讯》,1976527日。

 

26.同上。

 

27.杰弗里·J·帕克斯顿,《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摇动》(威明顿,特拉华州:泽尼思出版社,1977)。参见弗里茨·盖伊的《光谱》,19787月,第28-60页。参见大卫·P·达菲,《基督复临安息日会面临的神学问题》(大露台,加利福尼亚州:1975)

 

28.阿瑟·勒罗伊·摩尔,《神学危机:因信称义的研究》(阿马里洛,得克萨斯州:西南出版社协会,1980)

 

29.关于基督的人性,参见摩尔,第242-292页。

 

30.同上,第23页,注1

 

31.杰克·D·沃克,《帕姆代尔会议有关因信称义的文献》,(古德利茨维尔,田纳西州:1976)

 

32.同上,第36-41页;《教义问答》,第647-660页。

 

33.德斯蒙德·福特,引用吉莉安·福特的话,《救赎之中的基督的人性》,第89页。

 

34.德斯蒙德·福特:《帕姆代尔会议有关因信称义的文献》,第36页。

 

35.由安德烈大学追随福特的学生所出版的《福音派》期刊就是一个例子。它系统地将“福音派复临信徒与传统复临信徒”对立起来。

 

36.参见德斯蒙德·福特于19808月在科罗拉多州冰川景观会议上发表的论文。

 

37.斯坦威(12)提到了那些支持出版道格拉斯手稿之人的名字:埃尔德·皮尔森、兰普顿、尼格里、伊娃、海德、拉什尔、道尔。这不是对道格拉斯关于基督所取的是堕落人性之论点的认可,而是接受了它在《安息日学课》中出版,与帕姆代尔会议的精神相协调。1983年第一季度的课程给出了相反的意见。参见本书第13章,第175177页。

 

38.《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7卷,第970页。引用赫伯特·道格拉斯的《耶稣,人类的模范》,《成人安息日学课》,1977年第二季度,第3页。

 

39.怀爱伦:《历代愿望》,第49页。引自道格拉斯的《耶稣,人类的模范》,第3页。

 

40.《历代愿望》,第24页。引自道格拉斯,《季刊》。

 

41.道格拉斯,《耶稣,人类的模范》,第2课,第6节。

 

42.《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7卷,第929页。引自道格拉斯,《耶稣,人类的模范》。

 

43.赫伯特·道格拉斯,《耶稣,人类的基准》(纳什维尔:南方出版社协会,1977)

 

44.赫伯特·道格拉斯,爱德华·赫彭斯托尔,汉斯·K·拉伦德尔,C·默文·马克斯韦尔,《完全,不可能的可能性》(纳什维尔:南方出版社协会,1977)。参见第35-45页。

 

45. 同上,第42页。

 

46.A·约翰·克利福德和拉塞尔·R·斯坦迪什,《因信称义的冲突概念》(拉皮丹,弗吉尼亚州:哈特兰研究所出版社,1976);罗伯特·J·维兰德,《基督作为一个婴儿,何能无罪?》以及《一些关于基督本性的问题》,第二版(丘拉维斯塔,加利福尼亚州:1977);艾伯特·H·奥尔森,《关于道成肉身的坦率思考》(普拉蒂纳,加利福尼亚州:无墙村庄出版社,1977)

 

47.肯尼斯·H·伍德,《耶稣——神人》,《评论与通讯》,197755日。

 

48.同上,第12页。

 

49.《帕姆代尔委员会关于因信而义的报告》,第1页。参见《评论与通讯》,1976527日。

 

50.伍德。

 

51.同上。

 

52.爱德华·赫彭斯托尔,《身为上帝的人》(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77)

 

53.伍德,《评论与通讯》,19771222日。

 

54.同上。

 

55.《评论与通讯》,19771229日。

 

56.同上。

 

57.同上。

 

58.同上。

 

59.同上。

 

60.同上。

 

61.同上。

 

62.同上。

 

63.同上。

 

64.同上。

 

65.同上。

 

66.参见韦伯斯特,第248-346页。

 

67.赫彭斯托尔,第21页。

 

68.同上,第25页。

 

69.同上,第22页。

 

70.同上,第74页。

 

71.同上,第126页。

 

72.同上。

 

73.同上,第136137页。

 

74.同上,第138页。

 

75.同上,第154页。

 

76.同上,第162页。

 

77.罗伯特·J·斯潘格勒,《传道》,19784月。

 

78.同上。

 

79.同上。

 

80.同上,第23页。

 

81.同上。

 

82.托马斯·A·戴维斯,《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79)

 

83.同上,第22页。(斜体提供。)

 

84.同上,第24页。(斜体提供。)

 

85.同上,第25页。

 

86.同上,第3031页。

 

87.同上,第32页。

 

88.伍德,《评论与通讯》,19771229日。参见本书第12章。

 

89.戴维斯,《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第35页。

 

90.同上,第37页。

 

91.同上,第46页。

 

92.《怀爱伦文稿》,189394号。

 

93. 怀爱伦,《时兆》,190582日。

 

94.《历代愿望》,第112页。

 

95.戴维斯,《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第53页。

 

96.同上。

 

97.同上,第97页。

 

98.197815日以后,《评论与通讯》更名为《复临评论》。

 

99.威廉·G·约翰逊,《绝对的信心:希伯来书对我们的时代发言》(纳什维尔:南方出版社协会,1979)

 

100.同上,第11页。

 

101.同上,第55页。

 

102.同上,第5758页。

 

103.同上,第61页。

 

104.同上,第6364页。

 

105.同上,第73页,注释11

 

106.参见本书第14章。

 

107.爱德华·W·H·维克,《让我向你保证》(山景城,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968);《耶稣,人类》(纳什维尔:南方出版社协会,1979)

 

108.《耶稣,人类》,第53页。

 

109.同上,第54页。

 

110.同上,第57页。

 

111.同上,第93页。

 

112.同上,第94页。

 

113.同上,第9495页。

 

114.《怀爱伦信函》,189435号。引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注释》,怀爱伦注释,第7-A卷,第4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