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点击菜单图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体恤我们的感受》-第十三章 争议之峰
网络分享/与主同行2021-07-07 10:59:59
音频播放⬇️

 

ministry

 

第十三章 争议之峰

 

在关于基督人性的争论超过25年之后,有人期待可能会有一段冷却期。相反,讨论的激烈程度在1980年至1985年期间达到高潮。

 

当传统的基督论越来越受欢迎的时候,新神学似乎正在失去力,使得它的支持者们开始寻找新的论据。面对越来越令人信服的批评,新神学的支持者们努力协调这两种对立的立场,仿佛它们的价值和优点是相等的。

 

传统基督论的热心捍卫者

 

正如我们已经展示过的,维兰德和肖特首先警告了教会关于基督的位格和工作的新解释。(注1)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全球总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委员会,经过几次会议之后,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发表在帕姆代尔会议的报告中。出于对结果由衷的不满,维兰德在1977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基督作为一个婴儿,何能无罪?》的书,试图澄清这个问题。(注21979年,他再次写信回答了关于传统基督论的其它问题。(注3

 

作为一名传教士,维兰德深谙非洲的风俗习惯。他被邀请回到非洲的明确目的是在当地准备各种书籍,以满足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基督徒的属灵需求。在非洲期间,他于1981年除其它作品以外,出版了一本研究基督人性的著作,名为《断裂的链环》。(注4

 

在序言中,维兰德声明他这本书的目的是“试图澄清基督人性这一主题上明显的或假想的矛盾。基督完全的神性是基本原则,并且被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唯一问题是,基督在道成肉身时取了或承受了什么样的人性。祂在道成肉身时保留了完全的神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注5

 

维兰德认识到,怀爱伦关于基督本性的许多陈述似乎有些矛盾。“但是,如果把她的陈述放在上下文中研究,这些悖论就会表明,她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建议,即‘在考虑基督人性的时候,你们要极其小心。’她没有回避这个主题,我们也不应该回避,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一切’‘它是一条把我们的心与基督的心相连,并通过基督连于上帝的金链’,这一链条之中必须没有断裂的链环。”(注6

 

对维兰德来说,“自使徒时代以来,基督作为‘上帝与我们同在’的最清晰、最美丽的表述,可能出现在1888年基督之义的信息中。”但这一信息对许多担心基督的无罪会被侵犯的人来说,包含一个绊脚石。维兰德申明,完全不是这样。“1888年的信使认为,基督的义是由祂在一个与我们相同的人性之中所活出来的,当上帝的子民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因信称义’时,他们就能像基督那样得胜。”(注7

 

维兰德提出了32个问题,并用《圣经》和怀爱伦的声明做出回。首先,维兰德表明,《圣经》中没有关于基督人性的内在矛盾。(注8)然后,他证明怀爱伦从来没有反对过瓦格纳或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教导。(注9)他继续表明,1895年写给贝克的信并不是要质疑他们的观点。(注10)他对写给贝克的信中的一些声明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与在别处发现的怀爱伦教导并不相悖。(注11

 

维兰德回答了一些人一系列的询问,这些人不能接受耶稣能在堕落的人性中过一种无罪生活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他不仅把《教义问答》中包含的一些引放在其恰当的语境中,而且他还驳斥了某些错误的声明,如“耶稣取了一个无罪的人性”,指出“怀爱伦本人从来没有在任何时候写过这些话;它们完全是编辑们的臆测。”(注12)简而言之,这项研究包含了关于基督的人性所能提出的许多基本问题的详细答案。

 

1983年,太平洋出版社出版了《火炼的金子》一书(注13),在书中维兰德解释了“基督为了成为我们的替身,需要什么”,也就是“火炼的金子”,正如书名所示。事实上,根据维兰德的说法,“基督若不面对了我们的试探,正如我们所必须面对的一样,祂就不能成为我们的替身。祂必须在祂自己的战场,在祂自己的隐蔽之处与我们的敌人交战,然后在那里将他置于死地。”(注14

 

后来在评论【罗8:3,4】时,维兰德写道:“保罗的相同一词不能意味着不相同,因为如果基督假装道成肉身,只是取了看起来是我们有罪肉体,但真实情况却丝毫不是这样的,这对基督宣称在肉体中定了罪案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欺骗。保罗说在这肉体中,‘犯罪的律’在运行,我们是‘已经卖给罪了’……保罗使用相同这个词(有充分的理由)来表示基督与我们完全相同的事实,但也清楚地表明祂绝没有与我们的罪有份。基督荣耀的得胜在于祂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4:15)。”(注15

 

从这个“胜利”中得出了一个明显的结论,维兰德鼓励他的读者们像基督一样得胜试探:“无论你是谁,无论你在哪里,你都能知道有一位同样站在你的位置上,‘只是祂没有犯罪’。请注视祂,‘仰望’祂,所有欺骗的阴云都被祂‘成为罪身的形状’所彰显的义这一真理吹散了。请相信引诱你的罪,已经‘在肉体中定了罪案’。藉着对祂的信心,你能够得胜。”(注16

 

安息日学课中的新基督论

 

如前所述,赫伯特·E·道格拉斯为1977年准备的安息日学课,教导基督取了亚当堕落之后的人性。与此相反,南方宣教学院的《圣经》老师诺尔曼·R·格利为1983年第一季度所准备的课程教导说,基督的属灵本性是堕落之前的,但祂的体本性是堕落之后的。事实上,格利试图证明这两种理解基督人性的方法实际上是相互促进的。

 

为了阐明他的观点,格利在他《我们的替身基督》一书中详细解释了这种促进理论。(17)“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相信耶稣基督是完全的上帝和完全的人。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完全的人’这个短语。耶稣或者有(1)未堕落的人性,正如亚当在堕落之前所拥有的本性,或者有(2)堕落的人性。哪个是正确的?祂取了两种本性。因为基督取了人堕落之前的属灵本性,取了人堕落之后的体本性。”(注18

 

格利试图综合这两种解释。他声称得到了怀爱伦的支持。他写道:“如果她在为祂的无罪辩护,那么堕落之前的本性就得到了辩护。如果她在为祂有限的人性辩护,那么祂堕落之后的本性就得到了辩护。”(注19

 

乍一看,这种解释似乎很有吸引力。它至少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消除了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对立。但有些人可能会争辩说,它在基督的神性之外,归与基督两人性,这就造成了更多的混乱。评论和反对意见充斥在《复临评论》读者的来信部分。以下摘自唐纳德·K·肖特的笔下:

 

“怀爱伦对基督‘堕落之前的本性’只字未提,如此就等于把这些话塞进她嘴里,引起混乱。她没有在一处把耶稣和祂的子民分开,并试图在堕落之前和堕落之后的本性之间取得一种‘平衡’。这种混淆怎么敢以‘我们教会内合一’的名义加以宣扬?”(注20

 

赫伯特·道格拉斯给《复临评论》的编辑写了两篇文章,都将在1983年的圣诞节发表,标题很有意义:《天使为何在伯利恒歌唱》。(注21)在不重提道格拉斯的全部观点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他列举了一系列从怀爱伦和著名的神学家们那里借鉴的关于基督人性的独特表达:

 

“虽然耶稣……取了‘我们堕落的本性’、‘堕落之亚当的位置’、‘人性……成为罪身的样式,并受了撒但的试探,正如一切儿女所受的试探一样’,‘违背律法者亚当的本性’,‘人类讨厌的本性’和许多其它类似的表达,这些学者和怀爱伦明确表示:我们的主堕落、退化的人类设备没有强迫祂在思想或行动上犯罪。尽管祂受到了内外的试探,但是祂依然没有被污损,没有被玷污。”(注22

 

的抗议是直接向全球总会层下的安息日学部主任H.F.兰普顿提出的。其中一封写于1983年1月19日,是由加利福尼亚州安德森教会的领导人寄来的。他们表达了对通过安息日学课“巧妙”引入的“严重的教义错误”的担忧。“我们觉得这些课程代表了一种蓄意的努力,目的是‘削弱’支持者,预备安息日学校的成员接受新神学概念这些概念与建立在健全的《圣经》原则和预言之灵上的传统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信仰完全相反。”(注23

 

“1月15日的课程让基督道成肉身时的人性变得混乱,但却明显偏向于‘未堕落’的人性。”(注24怀爱伦引文的选用受到了批评。“‘基督未堕落的本性’这一教义对新神学的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撒但努力地将新神学’的概念引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在20世纪50年代,撒通过一群著名的神学家来宣传这个基督论’,但教会没有接受它。撒但现在是在利用安息日学校来达到他的目的吗(注25

 

《现代真理之声》期刊虽然不是教会刊物,但却刊登了一些团体和教会成员对通过安息日学课将“新神学”引入教会感到震惊的信件。以“代表复临运动的基本原则”为使命(注26,该期刊将1983年3月的这一期全部用来重申关于基督人性这一主题的传统教导。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像赫伯特·E·道格拉斯和丹尼斯·E·普里这样的作者被邀请发表文章。

 

《现代真理之

 

赫伯特·道格拉斯的文章在第一页的顶端用大号字体标题为“人类的模范”。事实上,这篇文章中没有任何道格拉斯之前没有说过的话。其目的不是提出新的真理,而是回顾旧的真理。

 

道格拉斯写道“上帝为要努力救赎男男女女,并没有半途而废祂既不是作为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天使而来,甚至也不是作为一个不受人类所有的麻烦和弱点之影响的超人而来。从天国到人间的梯子一直向下延伸到罪人所在的地方‘如果这梯子缺了一级而不能接通天地,我们就必灭亡。基督竟亲自来到我们这里。祂取了我们的人性而得了胜,使我们能因取的神性而得胜’(《历代愿望》,第311、312页)”(注27

 

当然,道格拉斯的文章的目的是要表明“耶稣进入了人类的家庭,取了与其他所有‘亚伯拉罕的后裔’一样的本性。……真正的耶稣是一个真正的人,除了祂没有犯罪。”(注28然而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道格拉斯引用了怀爱伦在这个问题上最有力的声明。

 

除此之外,道格拉斯回忆起怀爱伦对那些认为如果耶稣真的拥有和所有人一样的本性,祂就会像他们一样屈服于试探之人的回答。如果祂没有人的本性,就不能做我们的榜样。如果祂不与我们的性情有份,就不能遭受人所受的试探。如果祂不可能屈服于试探,就不能成为我们的帮助者。基督为了我们人类,以人的身份去战斗,这是一个严肃的事实。祂遭受试探并取得胜利,是要告诉我们:人类必须效法这个榜样,必须变得与上帝的性情有份。”(《信息选粹卷一》,第408)29

 

丹尼斯·E·普里布当时是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联合学院的一名《圣经》教师,他的这篇文章也值得我们关注。对他来说,“关键的教义,决定两种信仰体系方向的问题,整个争议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是罪?’这一问题。你们看,福音全部是关乎如何将我们从罪中拯救出来。正是罪使我们失丧,而福音就是上帝如何救赎我们脱离罪的好消息。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知道什么是罪,却没有花时间去定义罪。”(注30

 

首先,普里布处理了原罪论的问题。根据维新派的说法,“原罪论仅仅是我们因作为亚当的儿女出生而有罪的信仰。这个教义教导我们,在任何善恶的选择出现之前,我们生性就是有罪的。”(注31)普里布相应地评论道:“在这种观点中,软弱、不完美和倾向(tendencies)都是罪。维新派在预定论的前提之下建立了他们原罪论的教义,这是一个有趣而值得注意的要点……所以有点奇怪的是,虽然今天大多数基督徒都拒绝接受预定论,但是原罪论却仍然被视为正确福音教导的基础。”(注32

 

“很明显,祂(基督)必须有一个无罪的本性,完全不同于你我生来继承的本性……因为相信在上帝的眼中,有罪的本性包含罪责,所以基督与我们有罪的本性毫无关系是绝对必要的。”(注33

 

普里布对罪的本质的看法完全不同。对他来说,“罪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的选择。罪是当心灵赞同自己所期望的事情,从而破坏了它与上帝的关系之时产生的。从遗传的本性来谈论罪责,是在忽视责任这一重要范畴。除非我们将自己的意志加入到人类反叛上帝的行列,除非我们参与对上帝旨意的违背,罪责才会进入。罪涉及一个人的生,他对上帝的反叛,他任性的不顺服,以及随之而来的与上帝不和谐的关系。罪与人的意志有关,而不是与人的本性有关。如果罪的责任是有任何意义的,那么也就不能声称堕落的人性使人不可避免地犯了罪。不可避免性和责任性是道德领域中相互排斥的概念。因此,罪被定义为故意选择在思想、言语或行为上反抗上帝。在这种福音中,罪是我们违背上帝旨意的情况下,故意选择行使堕落的本性。”(注34

 

普里布将他对罪的定义应用到基督的本性上,因为他写道:“如果罪不是本性,而是选择,那么基督就可以继承我们堕落的本性,而不会因此成为一个罪人。祂始终是无罪的,因为祂有意识的选择总是服从上帝,从未让祂堕落的本性控制祂的选择。祂的遗传和我们的遗传是一样的,不需要借助上帝的特殊干预来阻止耶稣从马利亚那里接受人性的丰满。基督自愿接受羞辱,不仅降至未堕落之人的水平,而且降至人因亚当和后世的罪而堕落的水平。人类并没有处于亚当堕落之前的状态,因此,如果要得胜亚当堕落的影响,就需要采取更为激烈的措施。基督必须降至人类已经堕落的深渊,并以祂自己的位格将人类从深渊提升到一个新的生命境界。为了将我们举起来,成为我们的救主,耶稣从高处屈就到深渊。”(注35

 

然后普里布考虑了“如果耶稣取了一个完美的人性”,或者亚当堕落之前的人性会发生什么。祂会“未受堕落的影响”,“那么祂就不会与需要帮助的人类并肩站在一起”,“在耶稣和祂在上帝面前所代表的人之间会有一个巨大的鸿沟……如果耶稣取了完美的人性,祂就跨越了上帝与人类之间的鸿沟,但是堕落的人类和未堕落的人类之间的鸿沟仍然需要架起桥梁。”(注36

 

“然而,”普里布补充道:“如果基督与我们共享堕落的人性,那么祂的中保工作就在迫切需要的堕落人类与上帝之间的整个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只有以最深刻和最充分的意识进入我们的处境之中,并将祂自己完全与我们等同,祂才能成为我们的救主。除了取堕落的肉体,任何其它的状态都将会立刻受到仇敌的质疑,并会影响诸世界的思考。”(注37

 

普里布写到,这种理解基督人性的方法是由瓦格纳和琼斯在1888年宣扬的,并显然得到了怀爱伦的支持。“事实上,这种对基督生命的理解正是这道信息——主耶稣基督以堕落的肉体忠于上帝——的突出力量。”(注38

 

考虑到称义信息的实际应用,普里布从两个方面着手:“福音的信息从这里进入我们的处境之中。福音是关于上帝品行的好消息——上帝既饶恕又恢复。福音既是上帝的宣告,表明我们在基督的功德中是义的,又是上帝对我们有罪之生命的更新,使我们可以逐渐地恢复成祂的形像。福音既是律法的判决,又是悔改的力量。与基督联合是信心的关键,称义必须藉着信心才能发生。福音包括称义,即藉着信心与基督联合,在此基础上我们被宣告为义;以及成圣,即通过每天操练不断成长的信心,使我们更像基督,在此基础上使我们成为义。”(注39

 

1985年,普里布在太平洋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为《与真正的福音面对面》的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每一个论点。(注40)我们只引一句非常恰当的话:“作为一个教会,我们从来没有在这三个关键领域正式地定义过我们的信仰——罪、基督和完全。由于我们在这些领域的不明确和分歧的观点,我们在过去四十年中一直徘徊在充满不确定和挫败的神学沙漠中。此外,由于我们在这些领域持有相互矛盾的观点,我们无法明确界定我们的信息和使命。”(注41

 

不同基督论之间的对比在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中得到了澄清,埃里克·克劳德·韦伯斯特在南非开普省斯泰伦博世大学神学系对此进行了辩护,并于1984年以《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中的不同观点》为题发表。(注42

 

《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中的不同观点》

 

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埃里克·克劳德·韦伯斯特(注43)在他关于这一主题的巨著中,揭示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的核心。在第一章中,韦伯斯特阐述了基督论在其各种历史背景下的问题。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他分析了四位著名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作家和神学家的基督论:怀爱伦、埃利特·J·瓦格纳、 爱德华·A·赫彭斯托尔和赫伯特·E·道格拉斯,其中两位代表了先驱们的时代,两位代表现时代。在最后一章,他总结了自己对这四种基督论的看法,这四种基督论确实代表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中不同的流派相反观点。

 

我们已经审查了这些作者各自提出的立场,这里将避免重复。特别有趣的是韦伯斯特对有关基督人性之争议的独特的个人见解。例如,他将怀爱伦和赫彭斯托尔的基督论归类为本体论;将瓦格纳的基督论归类为推测论;以及将道格拉斯的基督论归类为功能论。

 

韦伯斯特还提取了他认为是每个基督论的主导因素。对怀爱伦、瓦格纳和赫彭斯托尔来说,主导因素是耶稣的位格,而对道格拉斯来说,主导因素是基督的工作。至于他们各自追求的主要目标,他认为怀爱伦关注的是上帝品格的彰显,而瓦格纳突出的是在人里面圣洁的实现,赫彭斯托尔则着眼于救赎的目标,道格拉斯则强调的是与基督的相同。

 

至于耶稣的人性,韦伯斯特证实了我们到目前为止对每一位作者所做的分析。然而,他关于怀爱伦的结论在某些重要的问题上有所不同:“关于罪,我们发现怀爱伦认为基督以堕落之后的人性来到地上,带着所有‘人无的软弱和弱点’,以及被归与的世界的罪恶和罪责,因此替代性地担当了所有罪的罪责与刑罚;然而,在本质上是无罪的,并且没有堕落、污染、污秽、有罪的习性和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 and tendencies),也没有罪恶的污点。”(注44

 

然后,韦伯斯特重申了怀爱伦堕落之后的立场。然而,他在单引号中所暗指的“无的软弱”,仿佛这句话出自怀爱伦。如前所述,怀爱伦从未使用过这个表达;至于“替代性地”这个词,她在自己的著作中根本就没有使用过。

 

在陈述自己的个人观点时,韦伯斯特似乎基本上同意赫彭斯托尔的观点。(注45)他写道:“在道成肉身期间,耶稣基督运用了祂的神性,以成为完全的上帝……祂的人性是为了成为一个完全的人。”但最重要的是,“耶稣基督以亚当堕落之后,而不是堕落之前的人性来到世上。祂所取的人性受到遗传法则的影响,并且遭受劣势、软弱和试探。”(注46)“然而,”韦伯斯特补充道:“耶稣基督虽然带着堕落的人性而来,但并没有受到原罪的感染,并且出生时没有任何罪的倾向和习性tendencies and propensities to sin),因此,我们不需要担心祂的绝对无罪。”(注47)然而,“耶稣基督不仅自由地选择取了一个除了罪之外,在各方面与我们相同的本性,而且取了一个与我们共有受苦、疏离和失丧之处境的本性,藉着必死的肉体,替代性地将我们的罪恶、刑罚和隔绝担当在祂身上。”(注48

 

韦伯斯特的研究,对于那些希望更好地理解当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之争议的核心问题的人来说是一座金矿。他支持基督堕落之后本性的立场,构成了传统基督论的积极支持。然而,有些人会发现韦伯斯特的立场自相矛盾。一方面,他肯定“耶稣所取的人性受到遗传法则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他肯定祂没有“受到原罪的感染,并且出生时没有任何罪的倾向和习性tendencies and propensities to sin)。”我们对那些宣称基督没有罪的倾向(tendencies to sin),继承的只是“无的软弱”之人的反对意见,也适用于韦伯斯特。事实上,这些说法既不符合《圣经》,也不符合怀爱伦的教导。

 

两种基督论面对面

 

为了回应争议,《传道》的编辑J·罗伯特·斯潘格勒请两名神学家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牧师们陈述他们的观点,他们各自都是这一主题的专家。在19856月的一篇社论中,他写道:“多年来,我们有意避免在我们的期刊中刊登任何有关基督本性的文章。我在19784月的《传道》中发表的社论,证实了我自己在这个主题上的挣扎。我指出,在试图表达我的信仰时,我感到自己力不从心。”(注49

 

“然而,鉴于有人真诚地相信教会会因其对基督和祂本性的理解而堕落或兴起,并鉴于关于这一主题不断更换的印刷物和口头讨论,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应该再次审视。因此,我们列出了两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学者的两篇相当长的文章。”(注50

 

斯潘格勒煞费苦心地强调这两种解释的共同点。“双方都相信我们的主是完全的人和完全的神;祂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祂可能会陷入罪中,从而使整个救赎计划终止,但祂从来没有犯过一次罪。(似乎在很大程度上,观点的不同可以归因于对什么本性的不同理解。在这场辩论中,双方的分歧可能远没有表面上那么。)(注51

 

回顾一致的要点之后,编辑思考了辩论所围绕的几个基本问题。“我们的主在祂的人性中,是否从亚当其他所有儿女的开始之处而开始?基督取的是堕落之前的人性,还是堕落之后的人性?如果人类因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受到影响,基督是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还是祂被免除了?如果基督承受的是无罪的人性,祂是否比我们更有优势?祂是否替代性地取了堕落的人性?如果祂取了堕落的人性,那么’堕落’的成分是否只与体有关,而与祂的道德品质无关?基督教会两千年来一直在努力解决的有关基督本性的问题,有可能解决吗?为了得救,我们是否有必要对基督的本性有一个非常明确和准确的认识?基督必须拥有我们堕落的本性(当然,没有犯罪),才能让基督徒过上祂所过的未受玷污的生活吗?”(注52

 

这是两位被指定的神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为避免对读者产生影响,这两篇陈述均以笔名发表。在后来的一期期刊中,真实姓名被披露了:诺尔曼·R·格利和赫伯特·E·道格拉斯。

 

1.格利:堕落之前的人性

 

格利为堕落之前的立场进行了辩护。但是,与那些赞同这一观点之人的习惯相反,他并没有以怀爱伦的声明为基础来确立自己的立场。他的陈述基本上是基于对有关基督论的《圣经》经文的解经研究。(注53)他相信所有的教义性真理都应该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上。

 

格利做了一个语言学和神学的研究来定义希腊单词sarx, hamartia, isos, homoioma, monogenesprototokos的含义,以及“亚伯拉罕的后裔”(2:16)“大卫的后裔”(1:3)这一表达的意义。他的主要前提是:“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将记录压倒性的证据,证明耶稣确实在出生时取了无罪的人性(属灵上),同时拥有一个与祂同时代的其他人相似的体本性。”(注54

 

他声称只有一节经文直接关系到肉体和罪:“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7:17)。“因此,sarx’并不一定意味着‘有罪的’……在【提前3:16】,不是soma,而是sarx。它的意思只是‘在肉体之中’(infleshment,而不是‘有罪的’。”(注55

 

然后格利讨论了【罗8:3】,【腓2:7】和【来2:17】中“likeness”一词的含义,得出结论说:“耶稣只是在拥有一个受罪恶影响的上与其他人相似,但与其他人不相同,因为唯独祂在与上帝的属灵关系上是无罪的。”(注56

 

关于罪,格利认为它不能仅仅被定义为一种“行为”。”“这个定义太肤浅了。虽然罪包括错误的选择,因此包括行为,甚至思想(参见太5:28),但它也包括本性。如果我们不是生下来就是罪人,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一位救主,直到我们有了犯罪的第一个行为或思想。这样的想法对罪的悲剧性后果和基督作为每个人唯一之救主的使命(14:6;4:12)具有极大的损害。这也意味着如果耶稣带着一个有罪的本性而来,但抵挡了这种本性,那么其他人也可能会这样做,那个人就不需要耶稣来拯救他了。”(注57

 

引用了【诗51:7;22:10;139:13】以及其它经文,格利认为除了基督以外,所有的人都是罪人。耶稣无罪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无玷成胎说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上帝可以为一个人施行这样的拯救作为,为什么不为所有人呢?这本可以拯救基督脱离成为人的所有痛苦。此外,如果马利亚在没有基督的情况下变得完美无瑕,这就使基督的使命受到质疑。”(注58

 

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是“独一的”,monogenes;“长子”,prototokos。当然,这些表达不应该按字面意思解释,格利指出。“它们暗示祂是独一无二的。祂的使命是成为新的亚当,新的长子,或者人类之首。这使祂有资格成为我们的代表、大祭司和善恶大斗争中的中保。耶稣在祂的生命方面是我们的榜样,但不是在出生方面……祂生来就是无罪的,满足了当我们生下来就是罪人之时对祂作为救主的最初需要。”(注59

 

根据格利的说法,那些说耶稣是亚伯拉罕和大卫的“后裔”的经文,“不是在论及本性,而是在论及基督的使命。它们并非涉及到祂出生时肉体的类(无罪或有罪)……语境是使命而不是本性。”(注60)“直到祂死去之时,‘那无罪的’,才‘替我们成为罪’(林后5:21,KJV)。在那一刻以前,罪从来没有使祂与父隔绝,使祂大声喊着说: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27:46,KJV)。为人的耶稣在死去之时在使命中替我们成为罪,而不是在出生之时在本性中替我们成为罪。”(注61

 

在他的“荣耀颂”中,格利有力地说道:“基督论是神学的中心和核心,因为耶稣基督是上帝对人类最大的启示。祂也是真正的人对人最好的启示。耶稣基督是独一无二的,不仅因为祂作为上帝与我们同在,而且因为祂作为人与我们同在。祂是与被罪恶所削弱的人的肉体联合在一起的无罪的神,但祂在两种本性上同样都是无罪的。”(注62

 

但是,格利解释说,真正的基督论并不完全只是崇拜、服从和赞美。藉着注视基督,我们变得像祂(林后3:18)。此外,格利总结道:“基督论的高潮是在以下的感叹之中:‘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2:20,KJV)。只有在这种相互依赖的联合中,耶稣才能成为我们人的榜样——绝不是在祂出生之时的本性中。”(注63

 

没有人会责怪格利仅仅根据《圣经》,而他的前辈们则主要根据怀爱伦的著作来论证。(注64)但他的注释与大多数正统新教神学家们的注释相似,这使他与先驱们和怀爱伦相矛盾。

 

2.道格拉斯:堕落之后的人性

 

当赫伯特·E·道格拉斯告诉他的读者,如果他们生活在1950年以前,他们就会完全忘记当前的争论时,他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直到二十世纪四分之三的时候,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发言人一直宣称耶稣是取了我们堕落本性的一位。”(注65

 

道格拉斯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为什么”而不是“如何”的问题上。按照他的说法,“救赎的问题主要不是上帝如何成为人,而是为什么……毫无疑问,道成肉身充满了奥秘。但奥秘是关乎上帝与人是如何联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为什么。”(注66

 

事实上,“这个问题似乎陷入了僵局,直到我们问为什么祂以如此的方式而来。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面对这个问题,《圣经》的其它各个主题似乎都被扭曲了。”(注67)相反,当问到这个问题:“为什么耶稣,像两千年前的每一个婴儿一样,承受了堕落人类的状态,而不是亚当‘在伊甸园中无罪’的状态?”时,救赎计划便呈现出了其简单明了。”(注68

 

许多非会的神学家已经质疑了传统观点,即基督取了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并采取了堕落之后的立场。道格拉斯列举了其中的15个。(注69)“这些人,”他写道,“都不相信基督在思想或行为上犯了罪,也不相信因为祂取了堕落有罪的肉体,祂需要一位救主。一般来说,有罪的肉体这一术语指的是人类的情形因亚当和夏娃的堕落而受到的所有方面的影响。这样的本性容易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试探。与早期盛行于正统基督教的希腊二元论相反,肉体并不是邪恶的,它本身也不是罪。虽然肉体是与道德无关的,但如果人的意志没有不断得到圣灵的帮助,它确实为罪提供了装备、时机和场所。但一个生来就带着有罪肉体的人,无需成为罪人。”(注70

 

教导耶稣有一个无罪的本性,这意味着什么?“说祂生下来就从遗传的种种不利条件之中被免除,就等于走上了罗马天主教将罪与肉体的实质混为一谈时所走的同一条路……没有《圣经》证据表明人类的遗传在马利亚和耶稣之间中断了。”(注71

 

没有什么比以人子的名义呈现祂自己这种方式(8:20;24:27,等等),以及保罗在基督和亚当之间所建立的类比(5;林前15),更能显示耶稣与人类的团结了。“许多人认为【罗5:12】证明男男女女生来就是罪人,但保罗的论点不是这样。他只是在陈述一个明显的事实——死亡之流始于亚当。”

 

“但亚当的后裔都死了,因为众人都犯了罪。……认为耶稣取了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的假设,似乎破坏了保罗的类比和他团结原则的力量。只有在耶稣将自己融入堕落的人性之中——只有在祂位于所有人都位于的‘在亚当里’的舞台上应对罪恶,并得胜一切无论是来自内部还是外部的侍奉自我的引诱时,保罗所作的亚当与基督的类比才与人类和善恶的大斗争相关。耶稣想要那些在祂里面的人,与祂救赎工作的成果联合在一起。但要达到这一目的,祂必须首先与处于堕落状态的人类联合在一起。”(注72

 

道格拉斯接着指出,保罗在【罗8:3】中的措辞非常谨慎。为什么他在这个实例中说en homoiomati sarkos hamartias(成为罪身的形状),而不是简单地说“en sarki hamartias(成为罪身)?(注73)道格拉斯引用了杜伦大学神学教授C.E.B.克兰菲尔德的话:“其目的绝不是质疑……基督罪身(sarx hamartias)的事实,但要引起注意的事实是,虽然上帝的儿子真的取了罪身(sarx hamartias),但祂从来没有成为罪身(sarx hamartias甚至也没有成为圣灵居住其中的罪身(sarx hamartias),仅此而已。”“我们……理解保罗的想法(关于他在这里使用的homoioma形状),是上帝的儿子取了与我们完全相同的堕落的人性,但在祂的实例中,堕落的人性从来不是祂的全部——祂从未停止过成为上帝永恒的儿子。”(注74

 

道格拉斯分析了《希伯来书》中有关基督论的经文(2:11-18;4:15;5:7-9),表明了大祭司与人类团结一致的必要性。“《希伯来书》论点的一条主线是,大祭司的功效取决于祂与那些祂为之做中保的人相等同的密切程度。耶稣是一个完美的大祭司,因为祂真正与人的困境相等同,无论是灵的(试探)还是身体的(贫穷和死亡)。”(注75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4:15,16)。”(注76)“耶稣得胜的时候,带着全人类共有的相同的种种不利条件和劣势:因此,如果男男女女在需要的时候也来到……,那么他们也可以在祂所依靠的同样的帮助之下得胜。”(注77

 

为了让基督成为一个完美的大祭司,《希伯来书》要求“从人类装备的角度来看,耶稣必须是在各方面与人合一的一位(团结原则),但是祂不是与他们同是罪人的一位,也就是说,从人类行为的角度来看(异原则)……在道成肉身中,救主在各个基本方面成为了人;祂被所有人的种种不利条件所困扰……耶稣成为肉身的时候取了人原原本本的本性,跨越了天地之间、上帝与人之间的鸿沟。如此做,祂就成了一个既在天上坚固,又牢靠地立在地上的梯子,一个男男女女都可以信赖的梯子。”(注78

 

对道格拉斯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直到二十世纪四分之三的时候,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发言人一直宣称耶稣是取了我们堕落本性的一位。正如许多非复临会的学者们一样,他们会对这样不合逻辑的推论感到震惊,即相信耶稣取了堕落的人性,就必须也相信祂必定是一个罪人。或者就会需要一位救主!”(注79)“耶稣从来没有沾染一丝罪的痕迹——因为祂从来不是一个罪人。祂从来没有‘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y)’,因为祂从未犯罪。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式满足令人称许之欲望的真正的试探、真正的诱惑——毫无疑问,我们的主带着每一个屈服的可能性经历了这些。但是耶稣‘一刻也没有’允许试探怀胎和生出罪。祂也与自我和潜在的有罪遗传倾向(sinful hereditary tendencies)进行激烈的斗争,但祂从未允许一个倾向(inclination)成为有罪的(参见雅1:14,15)。所有其他人都说‘是’的时候,祂却一直说不。”(注80

 

最后,道格拉斯再次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引导所有对耶稣人性的研究:“耶稣为什么来到地上?”“祂来的原因决定了祂来的方式——否则祂的来到就不会实现其目的。祂光荣地战胜了邪恶;祂成了合适的替身、开拓者、人类的模范。祂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实现这一切的,在祂前来拯救之男男女女们所共有的相同的遗传之中,毫无例外。”(注81

 

有趣的是,道格拉斯的陈述,就像格利的陈述一样,完全是由新约的经文所支持的。然而,为了证明他的结论与教会的传统教导相一致,道格拉斯在一个注释中谨慎地列出了27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作者,并附上了他们的支持声明,以及怀爱伦的有力声明。(注82

 

论点与对立面的相互评论

 

后来,《传道》的编辑邀请两位作者在19858月的期刊上互相评论对方的文章。(注83

 

道格拉斯首先指出,格利的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教会的舞台上。“这些变化的后果很大程度上与教会在过去30年经历的创伤和神学分歧有关。”(注84

 

道格拉斯指出,格利“没有区分遗传的人类装备和因罪的后果而堕落的人性的行为。”(注85)事实上,格利所提出的耶稣的人性与圣洁肉身的异端相对应,“即耶稣取了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该运动的成员相信耶稣从马利亚那里得到了一个被罪所削弱的体本性。但他们也相信祂从圣灵领受了亚当堕落之前的属灵本性,因此不会受到遗传法则的全部影响。”(注86)现在,“一种对道成肉身的错误理解会产生非常不幸的实际结果,尤其是当一个人试图把错误与真理协调起来的时候。”(注87

 

在救赎论方面,道格拉斯认为格利受到了其基督论的强烈影响。“在我看来,耶稣为什么成为人,只能从善恶大斗争的角度来理解——这一观点在‘正统’新教和天主教中很大程度上是缺失的。耶稣不是来满足一位受到冒犯,需要血才能饶恕的上帝,也不是来证明上帝能遵守上帝的律法,甚至也不是来证明亚当能一直顺服。”(注88

 

而格利则反驳了道格拉斯的论点,即“耶稣出生时不是罪人,因为所有人出生时都是无罪的。因为一个‘生来就带着有罪肉体的人,无需成为罪人。’”(注89

 

根据格利的说法,《圣经》反对这种观点。“《圣经》指明所有的人都是‘因亚当的过犯而成为了罪人,其方式与他们因基督的顺服而成为义人的方式相似。’正是如此。道格拉斯在《罗马书》第5章中忽略了这一平行。我们在出生中是罪人,在基督里是义人。只有两个亚当无罪地进入了行星地球。其他人生来都是罪人。”(注90

 

基督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作为一个浪子,而是作为一个神人……因此,作为第二个亚当,祂不是以人的形像而来,而是完全以上帝的形像(西1:15;1:13)而来。(注91)此外,道格拉斯对倾向(propensities)的观点实在是太肤浅了。根据定义,倾向(propensities)是在堕落的本性之中的,在任何犯罪的行为之前就存在了。但耶稣没有这些倾向(propensities)。难怪撒但在祂里面找不到邪恶(14:30)……上帝的创造性形像与堕落无关。那个领域仅限于人的形像。”(注92

 

格利指出了道格拉斯论点中的矛盾之处,即“基督取了堕落之后的人性”,同时承认不存在“‘罪恶的污点’,不存在‘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ies)’,或者像我们一样的被罪恶所削弱的意志……这些免除破坏了祂与我们的完全相同。”(注93

 

“道格拉斯指出,耶稣为什么成为人比祂如何成为人更重要……但是道格拉斯给出的六个理由都完全由耶稣以一个被罪所削弱之体本性中属灵的无罪而来所满足。”(注94)“我们永远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基督作为上帝的身份比祂与人类的一致性更重要。祂不只是另一个人,而是上帝成为了人。”(注95

 

最后,格利同意道格拉斯的观点:“耶稣是一个真正的人,祂确实受过试探,并且有失败的可能,祂对上帝的倚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榜样。我们同意祂一直是无罪的……道格拉斯笔下的耶稣不是太人性化了吗?他是否对祂的神性给予了充分和适当的承认?”(注96

 

相互的回应没有带来什么新的内容。每个作家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在某种程度上,这场对峙是语义学上的问题:两位作家对基本的《圣经》和神学术语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来自《传道》读者们的评论和问题

 

为了扩大这个圈子,《传道》直接向读者们开放了它的页面。最重要的评论发表在198512月和19866月两期。

 

乔·E·克鲁斯提出的一针见血的批评值得特别提及。(97)“他[格利]不仅将罪与罪的后果混为一谈,而且进入了使罪的本性等同于罪本身的领域……既然堕落的本性与罪责和罪是一样的,所以每一个出生的婴儿在能够思考、说话或行动之前都需要救赎。这意味着耶稣只要出生就有罪责,除非祂的本性与其他所有婴儿都不同。”(注98

 

“以同样的方式,他将罪与罪的本性、罪的结果与罪本身、与上帝隔绝与堕落的本性混为一谈,作者[格利]也将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ies)与本性的倾向(natural propensities)混为一谈。他将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ies)定义为‘罪的倾向(a leaning to sin)’。他写道:‘邪恶的倾向(罪的倾向)通过两种方式获得:通过犯罪和通过生来就是罪人。基督一个也没有。’”(注99

 

“我不知道有谁相信耶稣犯了罪或生来就是罪人。我也不知道有谁相信耶稣有‘罪的倾向(sinful propensities)’。但我确实认识许多人,他们相信祂有‘本性的倾向(natural propensities)’,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因为祂和我们一样生来就有堕落的本性。邪恶的倾向(Evil propensities)是那些因放纵罪恶而被培养和加强的罪的倾向(leanings toward sin)。本性的倾向(Natural propensities)是指那些遗传的倾向(leanings that have been inherited)。罪责与其中一个有关,而与另一个无关。除非一个人屈服于这种倾向(propensity),否则它就不是有罪的。”(注100

 

另一位读者阿尼巴尔·里维拉对有人试图相信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中关于耶稣的人性有两种可能的观点感到震惊。(注101)“我们的先驱们和预言之灵在基督的人性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冲突。这就好像我们作为一班子民已经决定相信,在上帝眼中,遵守星期日和遵守安息日都是合理的。显然,我们的历史立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注102

 

有些读者只是感到惊讶,《传道》会发表关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充分确立之教义的正反双方的文章。(注103)例如,一个有力的评论——来自R.R.D.马克斯,一个澳大利亚的老师:“我们的安息日学校季刊在怀爱伦去世之前,超过四分之一个世纪都在强调基督取了我们堕落的本性。虽然她像她建议别人去做的那样研究了它们,但她从来没有公开反对它们关于这个主题所强调的教导。注意1909年季刊中第二季度的第8页:‘神圣的种子可以在有罪的肉体中彰显上帝的荣耀,甚至可以绝对并完美地得胜肉体中的任何倾向(tendency)。’”(注104

 

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读者埃塞尔·威尔兹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如果基督以亚当堕落之前的本性而来,人类就会从祂的临格之前逃走。罪使亚当丧失了他的荣耀,他知道他是赤身露体的。摩西的脸上闪耀着上帝一小部分的纯洁和荣耀,百姓都很害怕。他不得不用帕子遮住他的脸。当耶稣在祂的荣耀中降临的时候,这荣耀曾经在祂行走于人群之时隐蔽在人性之中,许多人将呼求岩石和大山将他们藏起来以躲避祂。那荣耀会灭绝恶人。上帝居住在像我一样的本性之中,经受住了一切试探。藉着祂的圣灵住在我心中,祂也能为我做同样的事。赞美祂的圣名。”(注105  

 

托马斯·A·戴维斯的另一种观点

 

在同一期《传道》中,托马斯·A·戴维斯在他《耶稣真的与我们相同吗?》一书中提出了另一种关于基督人性的建议。(注106)他认为自己的观点可以作为道格拉斯和格利的解释之间的桥梁,并充分解决双方提出的问题。

 

戴维斯写道:“我们在【来2:17】中读到,耶稣‘凡事该与祂的弟兄(重生,圣化的弟兄)相同。’我认为建立这种连接并没有对语法造成损害,而且,我们只是应用了第一提及规则。这仅仅是常识上的假设,即一篇文章中使用的第一个词所赋予的明确或隐含的意思是自始至终贯穿整篇文章的意思,除非另有说明。”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基督道成肉身的本性中有一些重要的东西,与重生的人相同,而与未重生的人不同。我认为在这个想法中,正是这个概念可以将《传道》中所讨论的两种观点结合在一起。”(注107) 

 

戴维斯总结道:“于是,耶稣成为了具有一个完全的人性的人(同时也是完全的上帝)。因此,在肉体上,祂有人性的弱点,与我们一样被试探攻击,有犯罪的可能。但在这种情况下,祂有一个未堕落的思想、心灵和意志,并完全和持续地与天父和谐,被圣灵所引导。在这方面,祂就像未堕落的亚当一样。我相信,正是在这一点上,重生之人和耶稣在共同的处境之中相遇了。”(注108

 

这种解释似乎很有吸引力。然而,在【希伯来书】第二章的语境中,“弟兄”一词是否完全适用于重生之人是值得怀疑的。此外,在耶稣和“祂的弟兄”之间所作的比较,并不是为了比较他们属灵上的相同,而是强调他们与基督共有的“血肉之体”本性上的相同。“儿女”(14),这里提到的“都是出于一”(11)起源,就是耶稣为之受死的所有人(9)“所以祂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11)

 

参考文献与注释

 

1.参见本书第12章。

2.罗伯特·J·维兰德,《基督作为一个婴儿,何能无罪?(丘拉维斯塔,加利福尼亚州:1977)

3. 罗伯特·J·维兰德,《对一些问题的回答》(丘拉维斯塔,加利福尼亚州:1979)

4. 罗伯特·J·维兰德,《断裂的链环》(肯杜湾,肯尼亚:非洲通讯出版社,1981)。这本书也由伊利亚出版社在澳大利亚所印刷。这项研究已经成为1975年出版的小册子的主题,当时在帕姆代尔举行了因信称义委员会会议。

5.同上,第2页。

6.同上。

7.同上,第5页。

8.同上,第9-11页。

9.同上,第11-14页。

10.同上,第14-16页。

11.同上,第16-19页。

12.同上,第3334页。

13. 罗伯特·J·维兰德,《火炼的金子》(山景城,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983)

14.同上,第73页。

15.同上,第75页。

16.同上,第77页。

17.诺尔曼·R·格利,《基督,我们的替身》(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会,1982)

18.同上,第33页。

19. 诺尔曼·R·格利,《复临评论》,1983630日。

20.唐纳德·K·肖特致威廉·G·约翰逊(《复临评论》的编辑)198374日。引自布鲁诺·W·斯坦威:《有关基督人性的教义》,第21页。

21.赫伯特·E·道格拉斯,《复临评论》,19831222日和29日。

22. 赫伯特·E·道格拉斯,《复临评论》,19831229日。

23.《现代真理之音》(普拉蒂纳,加利福尼亚州:评论由无墙村庄出版社出版,1983),第13页。

24.同上。

25.同上,第1819页。

26.同上,第1页。

27.赫伯特·埃德加·道格拉斯:《现代真理之声》,第1页。

28.同上,第12页。

29.同上,第2页。(斜体提供。)

30.丹尼斯·E·普利布,《现代真理之声》,第12页。

31.同上,第13页。

32.同上。

33.同上。

34.同上,第14页。

35.同上,第1415页。

36.同上。

37.同上,第15页。

38.同上。

39.同上。

40. 丹尼斯·E·普利布,《与真正的福音面对面》(山景城,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985)

41.同上,第9页。

42.埃里克·克劳德·韦伯斯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中的不同观点》。

43.韦伯斯特于1927826日出生在南非。在开普敦附近的海德堡学院完成神学学业后,他在安德烈大学获得了神学硕士学位。自1948年以来,他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担任各种职务。

44. 埃里克·克劳德·韦伯斯特《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中的不同观点》,第156页。“无的软弱”这一说法应归于亨利·梅尔维尔。参见本书第14章。

45.同上,第450-452页。参见韦伯斯特在他的结论中提出的建议性命题,第450-452页。

46.同上,第451页,命题8和命题9

47.同上,命题10

48.同上,命题11

49.罗伯特·J·斯潘格勒,《传道》,19856月,第24页。

50.同上。

51.同上。

52.同上。

53.诺尔曼·R·格利在1983630日的《复临评论》中对怀爱伦的文献进行了研究。

54诺尔曼·R·格利,《传道》,19856月。

55.同上。

56.同上。

57.同上。

58.同上。

59.同上。

60.同上。

61.同上。

62.同上。

63.同上。

64.参见《传道》,19574月;《教义问答》,附录B,第647-660页。

65.赫伯特·E·道格拉斯,《传道》,19856月。

66.同上。

67.同上。e

68.同上。

69.同上。

70.同上。

71.同上。

72.同上。

73.同上。

74.同上。引自C.E.B.克兰菲尔德,《罗马书》,国际批判性评论(爱丁堡:T&T克拉克出版社,1980),第1卷,第379页。

75.同上。

76.同上。

77.同上。

78.同上。

79.同上。

80.同上。

81.同上。

82.同上。

83.《传道》,19858月。

84.同上。

85.同上。

86.同上。

87.同上。

88.同上。

89.同上。

90.同上。

91.同上。

92.同上。

93.同上。

94.同上。

95.同上。

96.同上。

97.乔·E·克鲁斯,《传道》,198512月。

98.同上。

99.同上。

100.同上。

101.阿尼巴尔·里维拉,《传道》,198512月。

102.同上。

103.同上。

104. R.R.D.马克斯,《传道》,19866月。

105.埃塞尔·威尔兹,《传道》,19866月。

106.参见本书第12章。

107.托马斯·A·戴维斯,《传道》,19866月。

108.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