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菜单图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第一章 基督的神性
自1844年复临运动初期以来,耶稣基督的神性一直是其基本信仰之一。它于1872年首次被确立,此后又多次被确立,在1980年的全球总会上以如下术语再次被明确:“上帝永生之子在耶稣基督里道成肉身。万有都是藉着祂被造,上帝的品行得以彰显,人类的救恩得以成就,世界受到了审判。永远的真神,祂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耶稣基督。(注1)
这并不意味着在运动开始之时,信徒们对耶稣的神性没有持各种不同的看法。在1844年加入复临运动的牧师中,有38人相信三一真神(即三位一体,下同),而只有5人是半阿里乌派,包括怀雅各, 贝约瑟, 乌利亚·史密斯,以及后来的J.H.瓦格纳,这些人都是新信仰的柱石。其中一些人来自“基督徒联络中心”,这是一场否认父子同等的运动。(注2)
这些人并不否认基督的神性,也不否认祂是天地的创造主,上帝的儿子,耶和华上帝和救主;但是他们所争议的是“子”和“父”这两个词的含义,断言子在无限的过去有一个开端——半阿里乌派的立场。
当他们成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时,这些牧师暂时保留了他们半阿里乌派的信仰;这在他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它最终的消失几乎没有争议。这种争议可能危及到新运动的团结,但先驱们公开表达了他们不同的观点,以一种祈祷的精神进行讨论,并通过对上帝话语的深入研究而找到了解决办法。
怀雅各(1821-1881)(注3)
怀雅各与怀爱伦和贝约瑟共同创立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他于1821年8月4日出生在缅因州的帕米拉。他的父亲是五月花号清教徒的后代。怀雅各在听了威廉·米勒耳关于基督再来的布道后,加入了米勒耳派运动,并经历了1844年的大失望。当许多期待耶稣在1844年10月22日荣耀降临的人放弃了他们的信仰之时,怀雅各成立了一个由复临运动的先驱们组成的核心小组。
怀雅各是一位杰出的牧师和多产的作家。在1846年他与之结婚的爱伦·哈门的大力鼓励下,他创办了几个杂志:1849年的《现代真理》, 1850年的《复临评论与安息日通讯》, 1852年的《青年导报》, 1874年的《时兆》。1853年至1880年间,他出版了四本书和几本小册子。
在《复临评论与安息日通讯》发表的文章中,怀雅各表达了他对耶稣神性的看法。起初,他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所描述的主张“耶稣基督是真正、永恒之上帝”的“旧三一真神的荒谬”。(注4)然而,在1853年之后,他坚定了自己对基督神性的信仰。(注5)
23年后,他写到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对基督神性的支持与三一真神论者是如此接近。”(注6)1877年,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基督与上帝同等》的文章。(注7)在他去世前不久,他再次明确地声明:“在创造、在律法的设立,以及受造之众生的政府中,子与父是同等的。”(注8)虽然怀雅各的立场相当温和,但乌利亚·史密斯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乌利亚·史密斯(1832-1903)(注9)
乌利亚·史密斯于1832年出生在新罕布什尔州,在威廉·米勒耳开始宣扬基督即将复临之后不久。1852年,他20岁时成为了一名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徒。早在1855年,他被任命为《评论与通讯》的助理编辑,在那里他是怀雅各的亲密助手。很快他成了主编,他几乎一直在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他的去世。
乌利亚·史密斯性格富有影响力,并坚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他的书籍和文章对教会的教义性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他主要以他所写的关于《圣经》预言的书籍而闻名:《但以理和启示录》、《预言中的美国》和《仰望耶稣》。
与怀雅各、贝约瑟等人一样,乌利亚·史密斯最终放弃了他半阿里乌派的立场,但并非没有困难。在他的第一本书《对启示录的思考》(1867)中,他公开阐述了自己反对三一真神论的观点。(注10)他不仅否认圣灵的存在,而且还认为“完全的永恒……只能适用于父上帝。”(注11)他说,这种表达从来不适用于基督。
乌利亚·史密斯在他对【启3:14】的注释中明确指出,基督并不被认为是“创始者,而是在创世之初,首先被创造的存在”。(注12)不久之后,他缓和了他反对三一真神的言论。在1882年《但以理书与启示录》出版时,他解释到,【约3:16】中的“独生子”很难适用于“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被造物”。(注13)
1898年,乌利亚·史密斯在他的最后一本书《仰望耶稣》中宣布放弃基督是“一个受造物”的观点。但他坚持认为,在某个时间点,耶稣“出现”了,因此祂有一个开端。“只有上帝是没有开端的。在最早的时期,当一个开端可能是——一个如此遥远的时期,以致于对有限的思想而言,它本质上是永恒的之时——出现了道。‘起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约1:1,钦定本)这非受造的道,就是那随着时机的成熟而成为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的存在。祂的开端和宇宙中任何其他的存在都不一样。”(注14)
谈到基督在道成肉身之前的地位,史密斯断言基督“与父同等”。然而,“直到基督成为现场的一个积极媒介之后,创造的工作才得以完成。”(注15)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说法:“有了子,神作为神的演变就停止了。”(注16)换句话说,史密斯认为基督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源自上帝。”(注17)
约瑟夫·H·瓦格纳也持有这种观点。
约瑟夫·H·瓦格纳 (1820-1889)(注18)
约瑟夫·H·瓦格纳是半阿里乌派立场的热心捍卫者,尤其是在论及基督的神性之时。他也反对三一真神的教义,认为圣灵只是一种没有位格的影响力。(注19)
瓦格纳似乎不属于“基督徒联络中心”,但这些观点被那个时期的几个教派所认同。在加入日益壮大的复临运动之前,他是浸信会的成员,并受聘为威斯康星州一家政治性杂志的助理编辑。很快,他就与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先驱们站在了一起,并担任了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职位,比如在怀雅各之后的《时兆》编辑。他后来主编了《美国哨兵》,并最终主编了《太平洋健康杂志》。他写了很多文章以及几本书,包括1868年的《赎罪》和1886年的《从伊甸园到伊甸园》。
约瑟夫·H·瓦格纳因健康原因不能参加1888年明尼阿波利斯的全球总会。他死于1889年。耶稣神性的问题是1888年会议的议程之一。这一次,约瑟夫的儿子,E.J.瓦格纳反驳了在教会中最后余剩的半阿里乌派论据,并最终奠定了确立耶稣基督完整和完全的神性所需要的《圣经》基础。
E.J.瓦格纳(1855-1916)(注20)
E.J.瓦格纳是第一个提出系统性基督论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神学家,因为它涉及到了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
E.J.瓦格纳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巴拉布,曾就读于密歇根州的巴特尔克里克大学。他继续在纽约贝尔维尤医学院学习,努力获得医学文凭。他在巴特尔克里克疗养院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但他发现自己更喜欢传道,所以他进入了福音事工。
在显露出写作天赋之后,1884年,他在父亲的指导下,被邀请担任《时兆》杂志(注21)的助理编辑。两年后,他成为了主编,并且一直担任这一职位直到1891年。从1892年到1902年,他在英国工作,先是担任《现代真理》杂志的主编,然后是南英格兰区会的第一任会长。回到美国后,由于离婚和再婚,他在J.H.凯洛格领导之下的巴特尔克里克学院担任神学教授,度过了与教会分离的余剩的职业生涯。(注22)
瓦格纳是一位极其多产的神学家。他写了几本重要的书(注23),许多小册子和数百篇杂志文章。但瓦格纳最出名的是他在1888年明尼阿波利斯全球总会上,与他的同工A.T.琼斯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一起在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的历史上留下了他们关于因信称义的论述。对于瓦格纳来说,这个主题只能通过基督论的视角来理解。
早在1884年,瓦格纳便在《时兆》上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肯定了他对基督神性的信仰,祂是万物的创造主,天使们对祂的敬拜和对天父上帝的敬拜是一样的。“祂(上帝)赐下祂的独生子——就是万物藉着祂所造,天使以献与上帝的同等的敬畏而敬拜的那一位,使人可以获得永生。”(注24)
在1888年明尼阿波利斯的全球总会上,瓦格纳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基督神性的演讲,这一主题被列入了会议的议程。虽然他的论述没有留下书面版本,但瓦格纳在会议结束后立即发表了关于同一主题的四篇系列文章。(注25)此举表明这些是关于他讲话的记录。它们也出现在第二年(1890年)出版的《基督和祂的义》一书的前四部分。这本书包含了瓦格纳基督论的大部分主导思想。(注26)
当时,教会的几位领袖仍然持有关于基督神性的半阿里乌派或嗣子说的观念;因此,瓦格纳针对这些所提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督是上帝吗?”
为了证明祂确实是上帝,瓦格纳引用了基督被称为上帝的许多经文。(注27)为了那些还不承认这一点之人的益处,他指明,上帝的名“赐给基督,并不是因祂有某些伟大的成就,乃是因祂所承受的权利,这是属于祂的。”(注28)“基督是天父本体的‘真像’(来1:3)……作为自有的上帝之子,祂在本质上具有神的一切属性。”(注29)基督自己以最明确的方式教导祂就是上帝(约14:8,9;10:33;8:58)。(注30)瓦格纳强调了保罗在【西1:19;2:9】所作宣言的重要性:“因为父喜欢叫一切的丰盛在祂里面居住。”“上帝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瓦格纳称这是“最绝对、最明确的证据”(注31),这一见解在他的研究中重复了15次。
只说“耶稣基督是上帝”,这是不够的。使徒们也称祂为“创造主”。瓦格纳引用【西1:15-17】说道:“宇宙中没有一件不是基督所创造的……万有的生存都依靠祂……祂用祂全能的命令托住万有。”(注32)在【来1:8-10】中,父自己论到子说:“主啊,祢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祢手所造的。”(注33)
这样,谁还胆敢否认“基督的神性和祂是万有的创造主这一事实”呢?(注34)正如“许多人”所做的一样,根据【启3:14】而坚持认为“基督是受造之物”,便是非常直接地否认了祂的神性。(注35)当人们依据保罗宣称基督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西1:15)这样的表达,而坚持认为基督是受造物时,情形也是同样的。瓦格纳表示,下面的经文清楚地表明了祂是“创造主,而不是被造物。”(注36)
然而,甚至是瓦格纳也相信“当基督本是出于上帝,也是从上帝而来,从父怀里而来(见约8:42;1:18)时,是有一个时间点的,但那个时间点在永恒的日子里是如此遥远,以致于对于有限的理解而言,它实际上是没有开端的。”(注37)
最后,瓦格纳强调“因为祂是上帝的独生子,祂具有上帝的本质和本性,并且生来就拥有上帝的一切属性……祂凭自己的权利拥有不朽,并能将永生赋予别人。”(注38)因此,瓦格纳总结道:“祂被正确地称为自有永有的耶和华。”(注39)
瓦格纳坚持认为,基督在本性上与上帝具有同样的本质,并拥有自己的生命,这在明尼阿波利斯会议的一些代表眼中,无疑是一种新奇的想法。他关于基督神性的立场,很可能是许多代表反对他的因信称义信息的部分原因。他显然觉得有必要确认基督与上帝的同等,因为只有在基督里面的上帝的生命,才有能力通过祂的恩典称罪人为义来拯救他们。
瓦格纳在这一点上的贡献,与在基督人性方面的贡献一样,都是决定性的。弗洛姆欣然承认:“1888年,在没有她[怀爱伦]后来发表的许多声明的帮助之下,瓦格纳不仅在基督永远的先存性方面,而且在祂个人的自有和祂的无限、同等和全能方面都是先驱。”(注40)
怀爱伦本人在听了瓦格纳的陈述后表示:“耶稣基督里面上帝本性一切的丰富已经在我们中间以优美和可爱的方式展现出来了。”(注41)对她来说,这表明上帝在他们中间作工。瓦格纳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一直所相信,并在她的著作中直到那个时候一直所阐述之信息的神学证明。
怀爱伦(1827-1915)(注42)
在卫理公会的信仰中长大的怀爱伦,对基督的神性、先存性以及祂与天父同等的问题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她和她的著作,三一真神的教义才最终得以确立。由于不了解神学的复杂性,她小心翼翼地避免落入过去基督论之争议的陷阱。同样地,她从来没有与她那些对基督的位格持有错误看法的最亲密的同工进行直接的对抗。但这并不妨碍她的影响力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爱伦于1827年11月26日出生在缅因州的戈勒姆,她成长在一个虔诚的家庭。12岁时,她受浸礼加入了卫理公会。在威廉·米勒耳关于基督很快再来的布道结束时,全家人都加入了米勒耳派运动,并经历了1844年10月22日的大失望。
1844年12月,爱伦仍然对这些事件感到震惊,在一次祷告会上,她经历了第一次异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很明显,上帝赋予了她预言的恩赐,在异梦和异象中对她说话。作为主的信使,她在教会的核心担任顾问。1846年8月爱伦·哈门与怀雅各结婚。他们一起成为了复临运动的柱石。
主是如何使用怀爱伦来带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这个小小的团体,从一开始就将《圣经》当作上帝的话语,并通过《圣经》去认识耶稣基督,我们对此再怎么强调也不会为过。如果有一个作家尊敬、崇拜并高举基督,以及祂的品行、祂的生活和祂的工作,那就是怀爱伦了。要了解这一点,你只需要读一下她所写的有关祂的生活和教导的书籍。(注43)事实上,在她所有的著作中,上帝的儿子都是中心主题。
在明尼阿波利斯,怀爱伦支持了由瓦格纳所提倡的“唯独圣经”的原则,以解决代表们关于基督的神性、因信称义和加拉太书中的律法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她找不到之前写给约瑟夫·H·瓦格纳的关于这个主题的手稿,她认为这可能是天意:“上帝在这方面有一个目的。祂想让我们去查考《圣经》,从《圣经》中找到证据。”(注44)在她题为“一个对道进行更深入之研究的呼召”的结语中,怀爱伦提出了一个瓦格纳自己的方法的例子。
她说道:“瓦格纳医生……以一个基督徒该有的坦诚直率的方式陈述了他的观点。若是他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们应该以一种平静理性的基督化方式,从上帝的话中向他指明他错在哪里,与《圣经》的教训不符的地方在哪里……应当拿起我们的《圣经》,怀着谦卑的祈祷和受教的心,来到世上的大教师面前……务要将耶稣里的真理呈现出来……我们必须查考《圣经》以获得真理的依据……但所有原原本本尊敬上帝话语的人,所有竭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都会明白这道理是否出于上帝。”(注45)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遵循了这一方法,怀爱伦对基督的神性从来没有异议。她确信基督与上帝是同等的。(注46)她形容祂是“天上的至大者……与上帝同等”(注47),“天上的君王,在能力和权柄上,祂原是与天父为一的”(注48),与父是“一样的本质,拥有同样的属性”(注49),“上帝的独生子,祂从亘古就与父同在”(注50),是“主上帝……披着人性的衣袍”(注51),“无限而全能;自有永有的圣子。”(注52)
在她的主要著作,于1898年首次出版的《历代愿望》中,怀爱伦在这本书的第一行写道:“亘古以来,主耶稣基督与父上帝原为一。祂‘本是上帝的像’,是祂伟大而威严的真像,‘是上帝荣耀所发的光辉’。祂到我们这世界上来,就是要显明这荣耀……实现‘上帝与我们同在。’”(注53)她甚至更加明确地写道:“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祂自己本来就有的,不是借的,也不是派生出来的……基督的神性,就是信徒得永生的保障。”(注54)
在发表于1900年的一篇文章中,怀爱伦坚持认为:“基督是原已存在,自有永有的上帝儿子……基督在说到自己永存性的问题时,要人回想远古的年代。祂向我们保证祂无时无刻不是与永生的上帝亲密交通的。犹太人当时所倾听的乃是一直与上帝同在的主。”(注55)
同样,在1906年4月5日的另一篇文章中,怀爱伦最后一次陈述了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关于基督神性之问题的官方信仰。“基督本来就是上帝,且是最高意义上的上帝。祂从太初就与上帝同在……是从太初就已单独存在的,但祂却与父原为一。”(注56)
怀爱伦的影响在帮助消除依然存在于教会一些核心成员中间的半阿里乌派信仰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得到了E.J.瓦格纳,以及后来的威廉·W·普雷斯科特(注57)和亚瑟·G·丹尼尔斯的大力支持(注58)。
参考文献和注释
1.《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信仰:27个基本教义的圣经阐述》(哈格斯敦,马里兰州:评论和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88年),第36页。
2.参见勒罗伊·埃德温·弗洛姆的《天意的运动》(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71年),第148-182页。
3.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 1976年), 第1598-1604页。
4.怀雅各,《评论与通讯》1852年8月5日。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第286-288页。
5.怀雅各,《评论与通讯》1853年9月8日。
6.同上,1876年10月12日。
7.同上,1877年11月29日。
8.同上,1880年7月5日。
9.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第1355、1356页。
10.参见弗洛姆,第158、159页。
11.乌利亚·史密斯,《对启示录的思考》(1867年),第14页。
12.同上,第59页。
13.【诗2:7】;【徒13:33】;【约1:14;3:16】;【来1:5;5:5】。
14.《仰望耶稣》(巴特尔克里克,密歇根州: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898年);再版(佩森,亚利桑那州:(秋叶图书,1986年),第10页。
15.同上,第12页。
16.同上,第13页。
17.同上,第17页。
18.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第1563页。
19.参见弗洛姆,第167-175页。
20.参见埃里克·克劳德·韦布斯特的《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基督论的相反趋势》(纽约:兰培德出版社, 1984年),第157-247页。
21.最初这篇评论被称为The Signs of the Times,后来被称为Signs of the Times《时兆》。
22.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第10卷,第1563页。
23.主要书籍有:《天主教会之父》(奥克兰: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888年);《加拉太书中的福音》(奥克兰: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888年);《基督和祂的义》(奥克兰: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890年);《创造之中的福音》(巴特尔克里克,密歇根州:国际小册子协会, 1895年);《喜讯》(奥克兰: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900年);《永约》(伦敦:国际小册子协会,1900)。
24.埃利特·约瑟夫·瓦格纳,《时兆》1884年8月28日。
25.同上,1889年3月25日;1889年4月1、8、15日。
26.参见吉恩·鲁道夫·祖赫的《埃利特·约瑟夫·瓦格纳有关因信称义的教导》(于1988年1月,在华盛顿特区怀爱伦著作托管委员会第五次商讨会上提交的文件)
27.瓦格纳《基督和祂的义》,第9-16页。
28.同上,第11、12页。
29.同上,第12页。
30.同上,第13-15页。
31.同上,第16页。
32.同上,第17页。
33.同上,第18页。
34.同上,第19页。
35.同上,第19-22页。
36.同上,第21页。
37.同上,第22-25页。
38.同上,第22页。
39.同上,第23页。
40.弗洛姆,第296页。
41.怀爱伦,《评论与通讯》1890年5月27日。
42.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第1584-1592页;韦伯斯特,第82-88页。
43.最著名的:《拾级就主》(纽约:弗莱明·休伊特·雷维尔出版商, 1892年);《福山宝训》(巴特尔克里克,密歇根州:国际小册子协会,1896年);《基督我们的救主》(巴特尔克里克,密歇根州:国际小册子协会,1896年);《历代愿望》(山景城,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898年);《基督比喻实训》(巴特尔克里克,密歇根州:评论和通讯出版社协会,1900年)。
44.《怀爱伦文稿》1888年第15号。引自A·V·奥尔森的话,《从危机到胜利》(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66年),第293页。
45.同上,第294-302页。
46.参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百科全书》,第287页。
47.《怀爱伦文稿》1863年第4号,选自《信息选粹》(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58年),第1卷,第69页。
48.怀爱伦,《善恶之争》(山景城,加利福尼亚州:太平洋出版社协会,1888年),第459页。
49.选自《时兆》1893年11月27。
50.《基督教育原理》(纳什维尔:南方出版社协会,1895年),第382页。
51.同上,第379页。
52.《怀爱伦文稿》1897年第101号,引自怀爱伦的《布道论》(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1946年),第615页。
53.怀爱伦,《历代愿望》(纳什维尔:南方出版社协会,1964年),第19页。
54.同上,第530页。
55.《时兆》1900年8月29日。
56.《评论与通讯》,1906年4月5日。
57.威廉·沃伦·普雷斯科特(1855-1944),《评论与通讯》主编(1903-1909),全球总会副主席,于1920年出版了《基督的教义》,包含18课的《圣经》系列研究。这确实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第一次在有关基督位格的问题上,作系统神学的尝试。参见本书第6章。
58.亚瑟·格罗夫纳·丹尼尔斯(1858-1935),1901年至1922年担任全球总会主席, 1926年出版《基督我们的义》(华盛顿特区:评论与通讯出版社协会)。这本书对传道机构发挥了一种强有力的以基督为中心的影响。